文档价格: | 2000金币立即充值 | 包含内容: | 完整论文 | 文章语言: | 日语 | |||||
文章字数: | 19458 字 (由Word统计) | 文章格式: | Doc.docx (Word) | 更新时间: | 2020-08-29 |
摘要
古希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和日本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学者们用各自国家的语言将它翻译出来。随着它的传播发展,相继有多种译本问世,其中收录的寓言数量也随之增加。由于各版译本的译者各不相同,身处的时代各异,因此不同作者、不同时期的译本都有各自的特点、认识角度、翻译方式以及翻译目的。在阅读这些译本的时候,很容易忽视译本的特征和译者的存在。
本文以中日两国不同时期的六个译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各个译本特征的把握和比较,研究《伊索寓言》在中日两国的传播发展过程,了解到了两国接受外来文化的程度、它们的价值追求和对外来文化的选择。
通过对两国译本的分析和对比,了解到两国对西方文化都有积极接受,在接受的过程中又对这些文化按照本国的需求加以改变,最后以能够为本国大众接受的形式在社会中传播。这种改变在译者翻译时就有具体表现,并且每个译本都有各自的侧重点。比如林纾的译本,使用意译的方法,并将故事的寓意改变成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周作人和中国现代版的译本的翻译则主要是围绕儿童的道德教育展开的;1615 年的《伊曾保物语》将故事原本的寓意与日本社会中的佛教思想、儒教思想、忠君思想以及孝的思想相结合,显示了西洋文化与日本文化的结合;渡部温的译本作为当时的教育读物被翻译至日本;中务哲郎的译本则是以对人生教育为主。
通过本文的译本比较,认识到了翻译活动不仅仅只是语言之间的交流,也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过程。两国与西洋文化的交流以翻译书籍的形式进行,借此接受引进西洋文化,并将其与本国的文化加以融合。翻译和文化传播的结合, 更是促进了文学、教育、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 伊索寓言 译本 特征 对比 文化选择
目次
摘要
要旨
序論 1
第一章 時代背景の比較 5
1.1 中国の訳本 5
1.2 日本の訳本 6
1.3 中日訳本の時代背景の異同 7
第二章 翻訳方法と翻訳目的の比較 8
2.1 翻訳方法と翻訳目的について 8
2.2 翻訳方法と翻訳目的の異同 11
第三章 翻訳用語の比較 12
3.1 翻訳用語について 12
3.2 翻訳用語の異同 14
第四章 啓示性の比較 16
4.1 啓示性について 16
4.2 異なる訳者による同じ物語の啓示性の相違 18
結論 22
参考文献 24
謝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