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课题名称
島崎藤村の『家』と巴金の『家』の比較—女性像を中心に
2.有关的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情况
岛崎藤村是日本明治时期有名的诗人、小说家。文学杂志《文学界》开启了他的文学生涯,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出版了《若菜集》等著作,随后重心转向小说,以《破戒》、《春》等作品为突破口,成为自然主义作家。其中,《家》是日本自然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品。巴金是当代中国的著名作家,翻译家。长篇小说集《激流》三部曲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巨制。其中,第一部《家》不仅是巴金文学道路上树起的第一块丰碑,也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有近代《红楼梦》之称。这两部作品是两位作家在时代变革的背景下所创作的自传体小说,发表的时间都已经有八十年以上,且多次再版、影响广泛。
岛崎藤村和巴金这两位作家在各自的国家里研究者很多,不同时代的研究者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两位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等展开分析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中国,有陈思和、李存光和谭兴国这些巴金研究大家,产生重要影响的著作有《人格的发展——巴金传》(陈思和)、《巴金论稿》(陈思和、李辉)、《巴金研究资料》(李存光)、《巴金美学思想论稿》(谭洛非、谭兴国)等。在日本,有平野谦、猪也谦二、濑沼茂树、吉田精一、田中富次郎等岛崎藤村研究学者,其中比较较有影响的著作有《岛崎藤村》(平井谦著)、《岛崎藤村》(猪也谦二)、《岛崎藤村》(濑沼茂树)、《自然主义的研究》(吉田精一)、《岛崎藤村》(1、2、3)(田中富次郎)等。
根据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馆藏资料得知,巴金《家》比较早的日文译本是1941 年由服部隆造所译,到了1948 年又有饭塚朗的译本。相比之下,岛崎藤村的《家》在中国的译本比较晚,直到1981 年由枕流译成中文后才逐渐被中国学者所关注。由于历来的研究者们采用的多是平行研究的方法,关注于这两部《家》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社会背景这几个方面的异同比较。近几年的研究角度和重点开始发生转移,开始了诸如儒家文化、饮食文化、伦理文化、婚姻文化等文化比较的尝试,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原有的研究领域,但是对作品本身文学性的关注和分析还远远不足。
3.前人在与本选题有关领域中的研究工作成果的简述
国内的研究状况(1979 年至2012 年):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国内最先对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研究的是邱岭,他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一期上发表了《巴金的<家>与岛崎藤村的<家>》,开始用比较文学的眼光和方法对这两部同名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之后的十二年间,在国内各学术刊物上共发表了五篇类似的研究论文。2000 年2010 年,又有十三篇进行比较研究的论文发表。
关于这两部作品的对比研究,列举几篇比较有代表性的。比如邱岭的《巴金的<家>与岛崎藤村的<家>》(1988 年),这是巴金和岛崎藤村作品比较的开端,为巴金小说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其次是于荣胜的《巴金与藤村的同名小说<家>中的“长子形象”》和《巴金与藤村的<家>中的女性形象描写》,从作品的人物形象入手进行比较分析。前者涉及两部《家》中的长子形象方面的比较、作家文学思想、文学观念、创作意图、家族制度文化、小说的美学观念比较等;后者则是单以两部《家》中的女性形象为中心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比较。三是2008、2009年的论文,张磊、李永东的《中日家族衰败的历史面影——论巴金<家>和岛崎藤村<家>》,李雅博的《巴金与岛崎藤村的同名家族小说<家>的比较研究》,开始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进行比较,涉及儒家文化、烟酒茶文化、家族伦理、婚姻文化等,开辟了这两部作品比较研究的新领域。
日本的研究状况(1948年至2003年):据现有的资料来看,日本方面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少一些。开始将岛崎藤村、巴金和布尔热的《家》进行比较研究的是饭塚朗,他在1948年3月《中国文学》104号上发表了《论岛崎藤村、巴金、布尔热的<家>的浪漫主义》,1956年《家》日文译本解说中,饭塚朗再次提及岛崎藤村与巴金的《家》的异同。1993至1995年,刘静华以『「家」対比:巴金・藤村の「家」をめぐって』为题连续发表了三篇论文,刊登在“熊本大学教養部紀要. 外国語・外国文学編”上,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比较研究;2001年,徐小洁在“日本文學誌要”上发表了『国境を超えてみる二つの「家」:藤村及び巴金の「家」』,对这两部名作进行了比较分析。2003年第九期「島崎藤村研究」(双文社出版)上发表了赵(キン)的『巴金の「家」藤村の「家」--旧家の捉え方をめぐって』。
二、设计或论文主要内容和重点,预期达到的目标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设计或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1 岛崎藤村的《家》和巴金的《家》
1.1 岛崎藤村的介绍
1.2 岛崎藤村的作品《家》
1.3 巴金的介绍
1.4 巴金的作品《家》
2 《家》中女性形象的共同点
2.1 家族牺牲者的女性形象
2.1.1 毫无怨言的小泉种
2.1.2 逆来顺受的钱梅芬
2.2 独立意识的女性形象
2.2.1 小泉俊
2.2.2 张蕴华
2.3 社会底层的女性形象
2.3.1 阿春
2.3.2 鸣凤
3 《家》中女性形象的不同点
3.1 独立意识的女性形象的命运
3.1.1 被迫放弃的小泉俊
3.1.2执着追求的张蕴华
3.2 社会底层的女性形象的命运
3.2.1 受到优待的阿春
3.3.2以死反抗的鸣凤
4 《家》中女性形象的异同原因
4.1 家族文化的差异
4.1.1 日本的家族文化
4.1.2 中国的家族文化
4.2 社会背景的差异
4.3 创作手法的差异
2. 预期达到的目标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预期达到的目标:
本论文将以两部作品中三种类型的女性形象为比较研究的重点,去探究中日作家在面对相同文学题材时表现方法的异同及其原因,在这两部作品的女性形象的比较研究方面做一些新的尝试和突破。这对于加深理解中日文学的彼此关系、影响以及发展规律也具有着积极的意义。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论文以这两部名作为研究对象,就两部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以及体现的家族文化、创作背景、创作手法进行比较分析。首先围绕着《家》三种类型的女性形象进行比较解读,对时代变革背景下的中日封建大家庭中的女性的命运进行分析比较。其次,探究中日的家族文化对作家塑造女性形象的影响,探究社会时代背景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同时分析作家的创作理念和创作精神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影响。
解决问题的思路:
通过大量地阅读前人总结的资料和著作,其次在中国知网、图书馆、日本雅虎网上查找关于研究岛崎藤村、巴金作品的资料,进行总结归纳。通过这些分析,从而得出本课题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