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题背景说明
1)为什么会出现老龄化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生育率的下降主要是由于生产力、科学技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以及其所带来的生育观念的革命。这种现象被西方社会学界归纳为“ 门槛理论 ”。也就是说这些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条件下而产生的并已经奠定了足以应付的物质承载能力。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有自己的具体国情。与世界发达国家不同,中国人口出生率的大幅度下降,不是由于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而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因此由出生率下降而导致的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之间没有表现出很强的因果关系,也说明中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不发达的背景下发生的。这就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最基本国情。西方国家是先富后老,而中国是未富先老。从老龄化的过程看,发达国家是自然性老龄化,而我国是政策性老龄化。因此我国城市老龄化具有起步慢,速度快,来势猛,后劲足的特点。被专家称作“急性人口老化症”。这种人为的加速老龄化引发了众多的社会问题。其中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并且与老年人的健康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问题。
2)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未富先老”的中国面临着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与社会性养老服务供给匮乏的矛盾。近几年,我国对养老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鉴于我国老年人保障体系不健全,有必要借鉴改革成功国家的经验。日本养老模式改革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已形成了相对完善成熟的养老模式。笔者尝试从日本养老模式形成及改革历程入手,其中会重点剖析居家看护(在宅养老)这一创新模式,总结其经验与教训,探寻适合我国实情的养老模式,以期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和谐社会的目标。
3)关于在宅养老: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的寿命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的进步不仅表现在寿命的延长,也表现在老年人摆脱孤独寂寞,在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都更加丰富。因此养老模式必定发生变革,如何选择适应当今社会发展节奏的养老模式是目前面临的问题。“在宅养老”在这种世界大环境下开始流行起来,“在宅养老”中的“宅”表示老年人不再居住在养老机构中集中养老,而是分散居住在自己家中。同时家周围即社区或地区中配套各种养老设施,并提供各种养老服务。集中体现为争取个人自理、家庭照顾、社会广泛参与和国家主导援助的养老特点。“在宅养老”减轻了国家和家庭双方的养老负担,降低了养老风险,并且也是绝大多数老年人所希望的养老方式。二战以后日本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期,并建立了日本引以为傲的高福利型国家。但是随着日本经济陷入低迷,养老金的支付越来越呈现出不可持续性。20世纪70年代由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因此便兴建了大量的养老机构,并且在1973年推行老人免费医疗制度。随着日本经济奇迹的结束,劳动力数量的不断下降,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养老金入不敷出。日本政府不得不开始采取措施对“在宅养老”体系进行改革。为了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解决养老金支付的困境,日本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案,采取延长缴纳养老保险费时间,提高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从2013年开始逐步将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从60岁提高到65岁)等措施。但是这些改革措施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日本国民的缴费压力越来越大,同时造成了一些拒绝缴费和延迟缴纳养老保险费的现象时有发生。日本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乏力,迫使日本政府将“在宅养老”发展成一项新兴产业。日本养老服务市场的持续增长的巨大前景,未来的发展潜力也是难于预测。许多日本政商界的人士都认为家电、汽车等传统的制造业将逐渐成为夕阳产业,而养老领域和环保业等将成为未来新兴产业。日本“在宅养老”产业化的发展对于促进整个养老服务行业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2.选题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的老龄化经历了由底部老龄化到顶部老龄化的漫长演变过程。而我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底部老龄化与顶部老龄化同时“夹击”,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发展很快。这种特点也就导致了我们国家人口发展中的少子老龄化趋势。 少子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对我国如何应对养老问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虽然我们国家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老年人特别是城镇老年人的经济供养状况有了明显改观,但养老问题是复杂的,需要适合自己的、更加科学完善的政策和社会机构共同作用才能收获最佳效益。在养老方面,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问题日益凸显。在宅养老的必要性:目前 我国的养老主要由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模式组成两种模式都在为缓解我国的老龄化问题做着贡献。然而也不断暴露出了它们的不足之处。甚至两者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社会的前进与发展。
1、家庭养老的弊端及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1)家庭养老缺乏法制基础。(孝)
(2)家庭养老传统文化的弱化。(养≠尊)
(3)家庭养老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市场经济)
2.社会养老的弊端及社会养老负担沉重
(1)社会养老功能单一。
敬老院等服务单一,缺乏人文关怀。
(2)社会养老加重财政负担。
(3)现在养老院的数量远远无法满足需求
由此可见,单一的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都不是最理想的养老模式。养老必须多元化,服务多层次相结合。于是在宅养老的模式应运而生。
3.论文的立意、研究思路、角度和研究方法
论文的立意及研究思路:
首先阐述选题背景与意义。简单说明老龄化这一现象是什么,思考引发此现象的原因(日本),以及我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及现状,和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然后从日本养老模式形成及改革历程入手,重点剖析在宅养老(居家看护及访问看护)这一创新模式,总结其经验与教训,探寻适合我国实情的养老模式,以期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和谐社会的目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逐层展开。
研究方法:
1)调查法
2)文献研究法
3)定性分析法
4)定量分析法
5)个案研究法
6)功能分析法
7)经验总结法
8)描述性研究法
4.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与发达国家相比,“未富先老”的中国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我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增长后,经济增速回落,自2012年经济增速持续稳定在7%~8%之间,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与老龄化加速的矛盾与风险凸显。截至2014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以及中国老龄委员会预测,到2025年前后,中国60岁以上的老龄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20%,可以说,中国用25年左右的时间走完西方国家近百年才达到的老龄化程度。尽管目前中国还不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但受计划生育政策及城市化等因素影响,人口总规模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生育意愿减弱、生育力下降,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家庭结构小型化及空巢家庭增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养老需求。鉴于我国相关政策和制度建设存在诸多不足,老年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老龄保障和服务发展滞后,如何妥善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实现“老有所养”已经成为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现实问题,由此引发的对养老等社会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日本是工业发达国家进入老年型社会最晚的国家,但其人口老龄化增速为与发达国家之首。日本应对老龄化对策的探索一直没停止过,从1963年《老人福利法》的颁布到2000年《介护保险法》(护理保险法)的实施,其各种养老保障保障制度覆盖了整个社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实现了由传统的“家庭养老”到现代“居家—社会型”养老模式的成功转型。中日两国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家庭养老的悠久传统、人口老龄化进程快及小型家庭等类似因素。因此,研究日本养老模式,借鉴其经验显得尤为必要。
5.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一章.人口老龄化的日本
1.1 什么是人口老龄化
1.2 日本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及趋势预测
1.3 人口老龄化对日本养老模式提出的挑战
第二章.日本的在宅看护制度
2.1 在宅看护的定义及条件
2.2在宅看护制度实施的原因/意义
2.3访问看护的定义、对象、基准
2.3 在宅看护、访问看护的实施
2.4 问题点
2.5如何改善
第三章.日本养老模式的创新点
3.1现状和其优点
3.2危机
结束语(结论及对中国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