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近百年来,校服的变迁追随着历史的脚步一路蜿蜒前进,承载着多少人少年时代几乎全部的欢笑和泪水。校服无论作为一种重要的服饰文化,还是作为一种重要的校园文化,都应受到人们重视。在人类文明史上,服装文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由单一的保暖功能逐步发展,具备了遮羞、审美、身份标志乃至个性体现等诸多性能,而校服作为服装文化的承载体,更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使之真正成为城市形象乃至国家形象的体现。校服还体现了管理者的办学特色,学校的精神风貌,增加了学生的归属感。校服作为接班人的学生服装,更体现了这个国家的活力和希望。个人也对服装文化很感兴趣,其中校服又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我们作为日语专业的学生,更深沉、更透彻地了解日本对我们学习日语有很大的帮助。而日本这一民族的性格很是让人琢磨不透。透过对校服的研究,希望可以对日本民族的思想变化,教育文化有一个了解。而且,日本与中国历来是邦国,中国对日本自古有很深厚的影响。通过中日两国的校服对比,可以清楚的发现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所在,也可以发现两国文化的相似点。更可以直观地发现两国互相影响的表现所在。但是现在国内系统介绍日本校服的资料似乎很少,查资料很是不方便。
本文旨在整理出日本校服的起源发展,分类,便于他人对日本校服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也希望能从中得出些校服文化对日本社会变化的一些个人观点。
二、文献综述: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一)日本校服的起源原因和发展史
校服最早出现在日本。当时由于战争导致部分家庭生活艰难,学校为了使出身于这样家庭的学生不会因为自己家庭困难而产生自卑感,同时也不使那些家里生活条件好的学生在学校炫耀,于是规定每个学生上学的时候必须穿着相同的衣服。后来这种观念被大多数学校所接纳,纷纷规定学生穿着同样的衣服上学。立领校服是从明治末期开始到大正初期发起的洋服化运动的结果,最先由1879年日本学习院正式采用的。《日本校服史》一书中,对日本校服的发展做出了详细的叙述。
1.近代初期
明治维新之后学校制度还未调整,生活方式还如江户时代那样,穿着和服,扎着发髻,士族子弟带刀上学,那是并没有特别规定的校服。1873年如今的工部大学开校是制定了藏青色的校服。1879年在学习院,为了消除学生因经济差异而产生的自卑或优越感,提高学生自我意识而制定了校服制。
2.明治—昭和初期
明治后期,开始了做操运动,逐渐制定了洋式校服。由于国家主义,男子主要以立领上衣搭配军队式制式帽为主,而大正时期,也有因民主风潮而制定了西装式校服。女子没有特定服装,多数穿和服,但规定穿套装或水手服的学校也逐渐增加了。
3.太平洋战争—昭和中期
由于战争激化,物资不足,学校制服变成了全国统制。近1941年,文部省规定中学以上学生要穿国民服搭配战斗帽和带状绑腿,控制制服的新制度。用陶制或玻璃代替金属制作帽章和纽扣。女学生也要穿统一样式的衣服。虽然战败后这些规则就废止了,但是出现了代替国民服和军服的服装。随着经济的恢复,校服的普及率再次升高。
4.1960—1970年代
二战后,从1960年后半期开始,服装界的相关人员批判在中高学生多愁善感的时期强制穿校服剥夺了学生锻炼对服装的感觉的机会,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要让男性服饰更美观的运动。对于校服的批判,出现了这样的结论:孩子和青少年没个性的原因在于参考军服制定的立领校服和水兵服。1970年,有些学校废止了校服和制帽。
5.1980年代
1980年后期,以大都市圈的私立高等学校为中心,流行引进美观的校服。从藏青、黑色改为明亮的颜色,崭新的设计、方格花纹的裤子、色彩丰富的领带、多件式校服自由组合的样式。也有倾向于设计保守的校服的传统学校存在。
6.现在
围绕校服的穿着方法和校服的存在问题,从穿着校服和教育效果之间的关系
产生争论。不规定穿校服的学校学生在上学或放假时会穿着别的学校的校服和市场贩卖的校服,这种现象被称为“女子高中生的私服”。一方面,由于校服价格高,不方便等原因,而要求废止校服的声音并不少,最近废止校服的学校也在增加。但是存在废止校服后应考生减少的现象,出现了再次引用校服的学校。
(二) 日本校服的种类
在日本,新生入学时需要购买校服,一般分为冬季和夏季两款。日本的冬季校服并不厚,女生包括西装、裙子、飘带、马甲、长袖软质衬衫;男生则包括西装、裤子、领带、长袖软质衬衫。日本的学校和家庭都有供暖设备,因此冬季女生也穿着裙子。在夏季,女生校服则是裙子、马甲、短袖衬衫、短袖运动衫;男生为裤子、短袖衬衫、短袖运动衫。除此之外,学生还必须购买体育课穿的运动服和游泳课穿的泳衣、护具。当然,不同的阶段校服的样式也是不同的,初中以女生水手服,男生中山装为主,高中则是西装套装。日本的校服还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每个学校都会有自己的设计,体现学校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