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日常寒暄是人与人在交流时,必不可少的部分。使用寒暄表达的即时好处不太明显,但是长远来看,使用得当的寒暄表达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具有推动社会生活顺利进行的作用。此外,语言与文化之间具有无法切断的牢固联系,这是谁都无法否认的观点。日常寒暄表达作为语言表达的一种,也必然是在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在研究日常寒暄表达时,必须和其后潜存的文化连结起来。
中国和日本是处于同一汉字文化圈的国家,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文化方面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但是两国的实际的交流方法仍然存在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如果将这种差异不予考虑就进行交流的话,很有可能会引起麻烦。日常生活中的寒暄表达,不仅仅是一般的社交礼仪,也反应了各国各民族的社会和文化差异。因此,通过研究日常寒暄表达,也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其民族的人情与文化等。
中日两国有哪些寒暄方式?中日两国寒暄方式的各自特点是什么?中日寒暄方式的主要区别在哪里?中日目前的寒暄方式对于各自民族的文化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了解,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两个民族的人情与文化等。本文将大致从中日两国目前的寒暄方式,中日两国寒暄方式的区别与对两国文化、心里素质发展的作用三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希望此论文能够使大家共同思考中日两国寒暄方式不同而影响的文化等方面的差别。
二、文献综述: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一)中国日常寒暄的方式
在古代中国,打招呼问候是非常被看重的。《旧五代史》中有这样一个记载,“明宗即位之初,安重诲用事,镠尝与重诲书云:‘吴越国王致书于某官执事’,不叙凉,重诲怒其无礼。”吴越王镠尝在给明宗帝递奏折的时候,因其举止傲慢,没有先进行寒暄,被明宗帝安重诲削去官职。当然这些固然因打招呼的方式不对,但是更多地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但是我们也由此能看出古人对寒暄的重视。
在中国,打招呼用语又称为“寒暄语”。寒暄从字面来看,多和天气有关。 “暄”既是“暖”的意思。成语中就有“嘘寒问暖”一词。也有“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所以寒暄语的起源和日本一样,都是农耕社会的产物。但是中国自然资源相对丰厚,中原土地肥沃,和日本相比,占据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相对自然资源匮乏,地理条件恶劣的日本来说,中国人对气候不似日本人那么敏感。在问候语中与天气有关的寒暄也没有日本那么多。但是在生产的发展还是跟不上人口的增长的时代,解决温饱就成了头等大事。所以“你吃了吗?”自然就成了大家见面时的一种问候方式。所以请客吃饭也就顺利成章地变成了中国人之间交往的一种方式。
(二)日本日常寒暄的方式
日本非常重视打招呼用语,从早起到上午10点钟左右的这一段时间打招呼时用“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接近中午时用“こんにちは”;傍晚到晚上八九点左右时用“こんばんは”。即使是一天好几次遇到同一个人,那么也要一一进行打招呼。在中国,同样的情况,我们只要点点头就可以了。但在日本这是绝对不容许的。
日语中打招呼一词来源于禅宗,原本是僧人之间一问一答,互相参禅用的。日语中的“こんにちは”写成汉字便是“今日は”;“こんばんは”写成汉字是“今晩は”。在狭长的日本列岛上,有两千多年的以上的农耕历史。日本的气候,四季分明,降雨量颇多。所以天气和农作物的收成是古代日本人打招呼时常谈论的话题。“今日は”以及“今晩は”都省掉了后面的谓语。补充完整的话就是“今天天气不错呀”,“今晚恐怕要下雨”之类的问候语。但在后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将其简化,就形成了现在日本最常用的问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