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目的和意义:
河伯与河童由中日两国对大江、大河的崇拜而产生,关于它们的传说被记录在文学作品中。本论文借以研究两者的起源来分析它们的关系。通过基本的对比阐述两国人民对不同文化的接受程度,并研究不同历史阶段民族精神和民俗文化的演变发展。论文是由电影《河童之夏》得到启发开始论述的,重点分析这部影视作品,通过分析人物性格来揭示人类的本质,提出人与自然如何共存的问题。具体阐述中日自然观及其形成原因,并以探究更加科学的自然观为最终目的。从日本人对不同文化的接受能力方面来看日本的民族精神。
一个国家的文化和精神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一样的内容,但是在价值方面没有优劣之分。河童是自然的象征,但是人类如何与自然共存在现如今是具有现实意义,学习更为科学合理的自然观对国家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课题研究现状:
中国的河伯在神话中是黄河的神仙,在众多管理河流的神中是最重要的一个,掌管农作和雨水。从殷开始就有了对河伯的祭祀活动,在中国很多人都认为《西游记》中的沙悟净就是河伯的形象,在日本,沙悟净也被认为是河童的象征。虽然,河童是日本妖怪传说中没有被确认的动物,但是是与鬼神、天狗相提并论的日本妖怪之一。
两者的定义中并没有详细提及他们之间的异同和关联。关于河伯和河童的先行研究并不多,其中蔡燕妮2011年3月的第10卷2期发表在《太原师范学报》的《中国的河伯和日本的河童的对比研究》这篇文章里面提及了河童由河伯的形象发展而来的传说,并且由神话中的两者的性格来分析中日的民族精神。2010年第12期的《本刊编辑部》发表了记载中日历史上的河童的文章的自然密码专刊。在先行研究中,河童与河伯都是在水中生活,并且也是由水崇拜产生的文学形象。两者都是自然界的产物,在与人类的共存问题上先行研究暂时还不足够。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实施方案及创新点:
通过对河伯、河童的起源和关系的分析,看中日文化的交流和民俗文化的发展历史。并从河童文化对河伯文化的传承上来看日本人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力,没有明显的固守本土意识和排外意识,是日本人的国民性格,也是中国人该学习的品格。另外,通过对先行研究的介绍和对电影《河童之夏》的研究提出新的问题: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存。
首先陈述中日不同的自然观,并且通过自然、经济、政治等条件对形成这样的自然观的原因进行分析。学习借鉴更和谐的自然观对目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中国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