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一)总体发展
萤火虫之墓是日本作家野坂昭如于1967年10月与《 读物》上发表的短片小说,1968年与另一著作《美国羊栖菜》合并,以《美国羊栖菜,萤火虫之墓》成册发行,同年,两部著作同时获得日本文坛最高荣誉—直木奖。
在长达四十多年的漫长岁月里,日本人没有忘记它,将它作为呼吁和平的代表作一直流传至今。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这个以14岁少年和4岁少女在残酷战争中失去双亲后,面对生活的无力挣扎最终也逃不过死亡的悲剧故事打动了日本人的心,同时在不少人的心中产生了共鸣,虽然日本现在是和平年代,很多人没有亲身过那场战争,可并不妨碍人们对这个故事的喜爱。残酷战争将原本拥有幸福生活的兄妹衬托的越发凄惨。当少年用他瘦小的身躯撑起全部的希望,可面对现实,他的努力却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人们期望他们熬过这场战争,期望他们能够坚强地活下来,可是他们都离开了人世。也正是这种期望和结果反差所带来的心灵的震颤足以跨越时代,让众多的观众为之动情。
《萤火虫之墓》的原著发表后,被先后多次拍成电影,据统计,据1988年第一部由吉卡力工作制作的日本动画问世后,包括动画版和电影版一共重拍过2次。
2005年,《萤火虫之墓》被再一次拍成电影。这部由松岛菜菜子。石田法嗣,佐佐木麻绪,井上真央主演的《萤火虫之墓》(文中简称菜菜子版电影)被介绍给观众后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除了电影,这个作品还作为日本近代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版本。
(一)小说背景
小说灵感取材于野坂昭如在中学时期遇到野坂昭如在中学期间遇到了神户大空袭时,为了避免所经历的一连串事迹,当时为别人门下样子野坂昭如,带着与他同样为别人领养,没有血缘关系的,年龄一岁多的妹妹一路逃难。而野坂昭如时候也表示说年少的他本身未能像他笔下《萤火虫之墓》小说里的清太那样竭尽所能地照顾自己的妹妹,反而也曾经因为受不了干妹妹的苦恼而拍打她的头,时候疏散到福井县的妹妹因为营养不良而逝世,当时妹妹瘦弱死去的模样,则深深的烙印在野坂昭如心中。而《萤火虫之墓》这部小说便是带则懊悔的心情创作的故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标题中未使用日文中常用来代表萤火虫的“萤”字,而使用同音异字的“火垂”表示,有意突出萤火虫的“火球”之意。日本文化中,萤火虫象征着人灵魂,灵魂则被描述为一颗漂浮,摇曳的火球,而萤火虫与之相似。
(二)电影背景
2005年10月下旬日本电视台为纪念二战终战六十年所制作“终战六十年特别连续剧”系列的三部TV版单元剧其中之一,于2005年11月1日在该台播出。
另外,野坂昭如作为该电影的制作之一,曾表示:这部电影,是脱离了原著的自由创作。我的小说作为纪念二战终战60年,如果能够让现在活着的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的话,即使形式有所不同,这也是很可贵的。
(三)对二者比较的研究意义
战争一直与人类的历史相随而行。人类对战争的描述,就像对和平的呼唤一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进行着。维基百科上对它有这样一句总结:它是人类发动的对人类自身的残杀。而残杀,必然会有死亡。当看完萤火虫之墓,不由令人感叹,战争是死神的盛宴,战争一旦开始,地狱之门便会打开。死伤的人,饥荒,贫困,一幕幕画面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萤火虫之墓》是一部描写战争受害者孤儿的故事。这是一部诠释“死亡”的小说。一个十四岁的普通少年,因为战争,失去了双亲,于是他挑起了长兄如父的职责。他只想养活自己的妹妹,和妹妹一起追逐那点美丽萤光,但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能实现他愿望的唯一方式便是—死亡。
但 佐藤东弥先生执导的电影《萤火虫之墓》,并不仅仅只是叙述清太与节子故事的作品,他使文字叙述的情节以视觉映像的方式再现出来,对原著进行了诸多的改编。添加了泽野久子,泽野夏,泽野源造,泽野善卫,巡警员等诸多人物形象。影片再现了由于战争萌生的爱恨情感,死亡和各种各样人性,是一部针对群众的电影。
而本文通过这部电影与原作的对比分析来探讨战争对人们带来的创伤。电影作品源于小说但是在很多方面都做了新的创新,强调的重点也有所不同。
但无论任何作品,都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无论以什么名义战争,他所给人民的都是无尽的悲哀和刻骨铭心伤痛。而或者我们,更应该反思和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