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一)历史背景
狐,在人类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动物,在传说和俗信中却是一种特殊的物种。纪晓岚语:“人物异类,狐则在人物之间;幽明异路,狐则在幽明之间:仙妖异途,狐则在仙妖之间。故遇狐为怪可,遇狐为常亦可。”不同于人物、幽明、仙妖任何一类,狐是一种有灵性,有仙气,善变化的动物。基于这一点,狐在民间传说和文艺作品中,被逐渐赋予了亦人亦物、亦幽亦明、亦妖亦仙等多变的形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狐文化。狐虽然是现实中的动物,但是在狐文化中一直以超现实的形象出现,在绝大多数作品中被定义为狡猾多疑的媚人、迷人、甚至害人的动物。人们通过对狐的夸张、变形、虚化,经过不断地艺术再加工,使狐上升成为一种观念的载体。狐被赋予了文化方面的深层含义,无论是在宗教,民俗,还是文学中,都长久地发挥着特殊的文化功能和艺术功能。
在日本文学中,成书于平安初期的佛教的佛教说话集《日本灵异记》就已经记载了狐幻化人形的故事。其后,《源氏物语》、《今昔物语集》、《狐媚记》等作品中类似的传说、故事层出不穷。特别是《今昔物语集》,可以说也是日本狐媚传说的集大成之作。而且,其中狐狸变形花样比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看来,这种狐信仰,不仅在中国流传很深很广,对日本的影响也是不容低估的。日本各个地区民间都流传着各类或凄美动人或玄幻灵异的狐故事,这些都是经过世代传承保留下来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神秘虚幻的仙妖鬼怪形象经常出现在各国各类文学作品中,往往会令众多学者感兴趣从而去研究它的演变和特点。中日两国曾有很多学者研究蛇女,骷髅,阎王等形象,而中日文学作品中的狐妖形象,也是两国学者热衷的研究课题之一。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
(一)研究内容
众所周知,中日两国是东亚近邻,在文化方面,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就狐狸信仰方面来说,狐狸信仰是中国传统民间信仰之一,它历史悠久,广为人知。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它的萌芽、发展、兴盛、乃至衰败影响了中国文化几千年。与此同时,它也深深的影响了日本的狐狸信仰。从古到今,中国的狐狸信仰是在逐渐衰退,由最初的狐狸是瑞兽,是神物,到后来的淫兽,狐狸精,遭人唾骂,而日本的狐狸信仰虽然也在唐朝时期受到中国影响,产生了狐妖一说,但是整体却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这两者之间的相似却又不同,激发了我深入研究的冲动。
本文首先介绍狐狸信仰的概念,为什么会有狐狸信仰,接着就不同时期中日两国不同的狐狸信仰进行仔细的说明,最后通过对较狐狸信仰产生变化的原因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中日两国的狐狸信仰虽然同根同源,但是由于文化、宗教、风土环境等的影响,而呈现出迥异的结果也是实属必然。
(二)研究方法
在本文资料收集阶段,发现对狐狸信仰的研究有资料可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学者松村洁所著《日本人为何信仰狐狸》,不仅通过历史沿袭,也通过自身所见所闻,证明日本人对作为稻荷神使者的狐狸是尊敬并虔诚地信仰的。山民所著《狐狸信仰之谜》则对从古至今的文学作品及民俗故事进行研究,说明为何中国人信仰狐狸。《日本昔话事典》以及《新著闻集》等文学作品中记述了一系列日本民俗狐故事,可以说是民俗狐故事集大成之作,说明狐在民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有很多学者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研究,说明狐形象与宗教的联系。广西日语教授乔莹洁曾发表文章,对日本作家大江匡房创作的《狐媚记》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了解中日狐狸文化的相似性及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吸收能力。也有多位研究古典文学的学者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狐妖形象进行探索,找出狐变形为人的发展规律及其内涵,探讨这些作品的文化意蕴。范正生的《狐狸妖化描写及其宗教阐释》以及朱迪光的《狐精故事的演变与佛教文化的影响》,分析了狐精与宗教文化的关系,以及宗教文化对狐精故事的演变产生了哪些影响。学者李建国在所著的《中国狐文化》中,就对上代直至清朝,人类生产生活,文学创作等所有与
狐相关的部分进行分析研究证明狐文化在具有厚重底蕴的中国文化中,是不可忽视、极其重要的。《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狐形象》、《明清文言小说狐意向解读》、《论<聊斋志异>中狐意向的文化底蕴》等论文对中国文学著作中的狐意向进行分析研究,旨在说明狐在中国文化与文学中的发展沿袭及重要地位,本文的撰写也借鉴了这些先行研究。
本文将以狐妖这一形象为中心,但并不局限于分析某一部作品中狐妖形象,而是旨在通过对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作品进行探究,并阐释那时文学作品中的狐妖形象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具有怎样的特点,并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分析这些作品又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阐述说明,就是本文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