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1.研究目的
“他人的眼”,即“他人的目光”,身处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下,个人避免不了与他人的社交往来,个人如何对待“他人的眼”,“他人的眼”对个人产生怎样的影响,会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表现出差异性。
“他人的眼”是在社会环境下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需要面对的考验,其中包括他人投来的目光,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及评论。根据对“他人的眼”注重程度的不同,会对个人的心理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也会促成一些独特的文化现象。
本文从日本社会中一系列习俗和文化现象出发,旨在分析“他人的眼”对日本传统和现代文化的折射,探究“他人的眼”对日本人产生的“他律”和“自律”两种影响。
1.2.研究意义
个人对“他人的眼”重视程度的不同引起“他律”和“自律”两种结果,正确看待“他人的眼”会促进个人正确价值导向的形成。
不同民族因为自然环境和历史传统的差异,而产生了不同的文化。研究“他人的眼”,对于更好地理解日本国民性及日本文化有很大的帮助。
2.已了解的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他人的眼”这个词,出现在日本作家大庭美奈子女士的《他人の目》中,主要研究内容是日本国民性。虽然“他人的眼”这一说法在国民性研究领域还未得到广泛运用,但是中外学者在研究日本国民性时多次提出“他人的看法”,“他人的评价”等类似的说法,“他人的眼”对日本文化的影响这一课题在中外研究中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2.1.国内研究现状
二战之后,掀起了一股研究日本国民性的高潮,国内学者也一直持续着对日本国民性研究的热情。陈岩(2005)在《日本人的“里”与“表”》一文中,从「本音」和「建前」出发分析了日本人的性格及国民性。文章提到日本是一个推崇全体一致,重视人与人的协调,集体的团结的社会。日本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并不注重如何表露自己的想法,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仔细地观察对方的一举一动上,往往保留真实的想法而表现出与社会的和谐,一致。文章映射出日本人对于“他人的眼”的重视。
刘迪(2006)在《他人目光中的“我”》一文中研究了日本人与其他民族相比,自我意识更强,他们更在意他人目光中的自己,并引用日本社会心理学家南博对日本人国民性描述中“他我”意识的说法。文中分析,“他我”并非他人看到的真实的自己,而是自己觉得别人看到的自己。在日本人的集团中,个体更重视他人目光。这种趋势,让日本人的行为表现出一种高度“自觉”。他们觉得自己随时随地被“看到”。由此分析,刘迪得出“他人的眼”是日本集团主义背后存在的强烈的动力机制的结论。
罗国忠和先世和(2007)在《日本人的耻感意识及其根源》一文中引用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把日本的文化定性为“耻感文化”,因为日本的社会的确是一个十分看重“脸面”并“以羞耻为道德原动力”的社会。文章引用“旅の恥は掻き捨て”等例证,证明耻感文化的产生正源于日本人对“他人的眼”的重视。
尚会鹏(2007)在《论日本人自我认知的文化特点》一文从“心理-社会均衡”理论出发,分析了日本人的基本人际状态的“缘人”,自我认知的文化机理是“个我”与“群我”的融合;“表我”与“里我”的熟练切换以及序列、位置对于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即日本人在“他人的眼”的影响下,同时表现出“他律性”与“自律性”的统一。
杨伟(2008)在《日本文化论》一书中论述了日本人的集团主义和日本社会的纵向结构,其中在日本纵向社会分析中提出日本人安分守己,安于本分,表现了日本人在“他人的眼”的影响下表现出的“他律性”。
2.2.国外研究现状
日本人在“他人的眼”对日本文化的影响这一领域的研究也有很长的历史。美国文化人类学家Ruthbenedict(1946)在《TheChrysanthemumandtheSword》中揭示了日本人的两重性,她在第十章《道德的困境》中解释,日本的文化是“耻感文化”,即“以羞耻为道德的原动力”,在日本文化社会中,人们认为的最高道德标准是“知耻”,只有“知耻”的人才是道德最高的人。“知耻”即为“不丢丑”,判断一件事情是否正确的准绳是不在别人面前丢丑,可以见得“他人的眼”对日本人产生的强大约束作用。
其中日本社会心理学家南博(1952)在《日本人の心理学》中首次提出了“他我”意识这一名词,也就是某人自我意识构造中存在的“他人看到的我”。这并非他人看到的真实的自己,而是自己觉得别人看到的自己。在日本人的集团中,个体更重视他人目光。这种趋势,让日本人的行为表现出一种高度“自觉”。他们觉得自己随时随地被“看到”。“他我”意识为后人研究“他人的眼”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产生课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作家大庭美奈子在《他人の目》中,分析了日本人在他人的目光下表现出的自律与他律两种倾向,并着重分析了日本的纵向社会构造,呼吁日本人不要被他律所束缚,在重视“他人の目”的情况下做好自律就足够。这篇文章对分析“他人の目”对日本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有深刻的意义。
中根千枝(1967)在《タテ社会の人間関係》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日本的社会构造是“タテ社会”,他把日本的社会结构特点归结为“纵式”,并用社会人类学的方法细致地研究了日本社会的这一特点,进而提出了著名的“纵式社会”理论。中根分析,“纵式社会”的特点就是安分守己,各守本分,即“他人的眼”对日本人所起到的“他律”作用。
町沢静夫(2010)在《「他人の目」を気にするのはやめなさい》一书中,列举了目前一些日本人对人有恐惧症状的现象,分析了日本人对他人的目光过于敏感而产生的消极影响,并对引导这些日本人走出“他人的眼”的阴影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这本著作对生活在他人的目光下过于注重“他律”的日本人起到积极的现实作用。
综上所述,中日学者对“他人的眼”在日本人性格产生及对日本文化影响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有学者从日本社会构造出发对此课题进行分析,有学者从日本传统文化分析的,也有从日本当代的社会现象出发并起到积极引导作用的。然而,这些研究没有从“自律”和“他律”的分类方法出发,本文将分类综合各学者的研究,旨在对已有研究成果作出总结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