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1)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命题:
本课题以山田洋次导演的《母亲》、《小小的家》、《如果和母亲一起生活》三部作品为中心,探究山田洋次电影中的反战意识。
(2)研究目的:
以家庭喜剧片闻名的山田洋次导演于自身高龄之际,陆续创作了一系列以二战为背景的作品,通过描述战争对普通家庭的摧毁性打击,从侧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与可怕,传达了自身对战争的痛恨,引发民众对历史对战争的思考,并呼吁民众以史为鉴、反对战争。本课题围绕其《母亲》、《小小的家》、《如果和母亲一起生活》三部作品展开分析,研究电影中的台词、人物经历、时代背景等,旨在发现和分析山田洋次作品中所透露的正视历史、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思想,探究新时代的反战电影的创作发展方向。
(3)研究意义:
在日本民众中享有“庶民导演”等美誉的山田洋次,其作品多以刻画平凡家庭、表现家庭温暖为主,更一度被称为“日本人心灵的代言人”。2013年,日本权威电影杂志《电影旬报》总结了平成25年间的导演表现,其中山田洋次凭借9部入选年度十大佳片的作品及2部获得最佳影片的作品而高居榜首。近年来,一直延续其温情路线的同时,山田洋次在其电影中开始逐渐添加进反战的主题。而目前看来,尚未有人系统性地研究过其电影中的反战意识。因而,分析研究山田洋次作品中透露的反战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意义可从以下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
在理论层面,电影作为大众娱乐传媒的一种,是宣传反战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而山田洋次作为日本的国民导演,其作品受众面广泛,具有较为强的影响力。本文以山田洋次导演的《母亲》、《小小的家》、《如果和母亲一起生活》三部作品为中心对其作品中显现的反战意识进行分析,探究其本人的反战意识在电影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反战意识的表现手法等,是理论上从反战的角度对山田洋次导演的作品进行分析及探究,进一步加深对山田洋次本人及其作品的理解,并总结其电影对反战宣传的贡献。
在中日间享有美誉的山田洋次导演,其作品往往都极为深入人心、扣人心弦。本文探究其电影作品中的反战意识,在实践层面上,可为今后的反战作品的拍摄及表现手法提供理论上的建议和参考。
2.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暂时没有关于山田洋次电影中的反战意识的较为系统性的研究,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从反战角度对山田洋次的某一部电影进行研究。此类研究成果包括对《小小的家》进行文化内涵解读;从人文社会学角度对《小小的家》进行分析;从战争的大背景下解读《小小的家》;对《母亲》中表现的对战争的反思进行分析;对《母亲》中的人物与叙事进行解读等。
通过知网与万方数据库的搜索,共有5篇学术期刊论文涉及此类研究。其中,方爱萍基于对《小小的家》的文化内涵解读,得出“小小的家”中凝聚着时代的变迁,而拥有战争记忆的一代人正在逐渐离开这个世界的结论(2015);殷娜则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背景,对《小小的家》中人物的生活,从侵华战争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再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所产生的一系列改变进行分析,探究了影片中所表现的战争给普通民众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发现导演的目的在于用看似平淡的女性视角来描述还原已经渐渐被当代的日本人,特别是年轻一代淡忘和模糊的昭和战争背景下的历史影像,并引发出日本读者对战争的反思(2012);陆嘉宁则对《母亲》中的人物与叙事进行分析,得出日本的二战叙事包裹着一种特殊的创伤性体验,其中一个主题是中国战争题材中所鲜有的,即个人主体意识对国家主义的逆反的结论(2012)。除此之外的论文成果还有刘喜萍(2009)、郭雪咏(2017)等。
除以上论文研究成果外,舒明在《平成年代的日本电影》(2015)一书中总结了平成年代的日本电影的特色及日本电影导演的主要成就及特点,选取了《母亲》作为山田洋次的电影主题出现新变化的例证,将电影中人物的命运走向与之前的电影主人公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得出山田洋次在其高龄阶段开始尝试创作反战主题电影的结论。
第二,对山田洋次电影的整体风格进行研究。此类研究成果包括对山田洋次电影的平民精神的探讨;对山田洋次电影的家庭情结的分析等等。
通过知网与万方数据库的搜索,共有6篇学术期刊论文涉及此类研究。其中,张曌按照时间顺序对山田洋次电影从初期起步到后期成熟的每一个阶段的特点进行了整理和总结(2012);凤君结合山田洋次的主要代表作品,探究其作品中体现的平民精神,并得出电影中所闪现的人性光芒是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诉求的结果(2008)。除此之外的论文成果还有宁翠玲(2016)、杨珍庭(2018)、张蓉(2018)等。
除论文相关研究成果外,舒明在《日本电影纵横谈》(2016)一书中详细对山田洋次的电影风格发展演变的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其25年间的多次访问中国的事例,阐述分析了山田洋次与中国之间的密切关系。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有关山田洋次电影中的反战主题的研究论文基本难以找到,仅有一些登载在杂志上的对谈与采访能作为参考。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日本反战电影研究和中日反战电影比较研究两个方面:
第一,日本反战电影研究。与此相关的国外研究有:分析日本反战电影中的暴力血腥场景,比如,伊藤安代对多部具有鲜明的反战主题的日本电影中的暴力场景进行对比分析,就暴力场景对反战主题的表现作用进行深入探讨(2009);探讨真正的反战电影必须具备的特征,比如,石飞德树对二战后的反战电影进行分析整理,从中总结出了一系列真正达到呼吁反战效果的电影必须具备的特征(2004)等等。
除以上论文研究成果外,小笠原隆夫在他的著作《战后日本电影史》中记录了二战以来日本电影的发展过程,并在书中阐述日本反战电影以吐露自我怜悯之情为主,无法让曾经的敌人接受的观点(2014)。
第二,中日反战电影比较研究。与此相关的研究包括:探究中日两国视点下产生的反战电影的异同,比如,岑天霞对中日反战电影进行对比,研究不同视角下反战电影的异同(2018)等等。
通过以上梳理可以发现,就国内研究而言,有关山田洋次家庭电影的研究较为充分,尤其是对其电影中体现的平民精神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但没有研究针对其反战电影进行更为深入的总结和探究,仅停留在对某一部电影进行鉴赏的层面,而有关山田洋次本人的反战意识的研究也颇少。
就国外研究而言,针对山田洋次电影的研究较少,针对其反战电影的研究更少;因而与本课题研究直接相关的外文文献几近没有。
综上,相较以往对山田洋次家庭电影进行的研究,本课题选取的研究对象——山田洋次的反战电影是一大创新之处;其次,相较以往选取的山田洋次电影的平民精神的研究视角,本课题以反战意识为视角是第二创新之处。通过本课题的分析研究,探究山田洋次电影的反战意识,为日后的反战电影的创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研究对象:
以山田洋次的电影,尤其是《母亲》、《小小的家》、《如果和母亲一起生活》三部作品为研究对象,探究山田洋次电影中的反战意识。
(2)总体框架:
本课题研究总体上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建立历史性的关照,分析山田洋次反战意识形成的原因。分别从山田洋次的个人经历、家庭教育背景及时代背景出发,探究其反战意识形成的原因。
第二,分析其反战意识在《母亲》中的体现,考察其反战意识的具体内涵。首先,分析《母亲》的创作背景;其次,选取《母亲》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片段进行分析,考察电影中反战意识的体现。
第三,分析其反战意识在《小小的家》中的体现,考察其反战意识的具体内涵。首先,分析《小小的家》的创作背景;其次,选取《小小的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片段进行分析,考察电影中反战意识的体现。
第四,分析其反战意识在《如果和母亲一起生活》中的体现,考察其反战意识的具体内涵。首先,分析《如果和母亲一起生活》的创作背景;其次,选取《如果和母亲一起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片段进行分析,考察电影中反战意识的体现。
第五,在以上分析和对比的基础上,探究反战主题在山田洋次电影中的逐步加深,总结山田洋次电影的反战意识的具体内涵及其反战电影在社会上的影响。首先,综合、系统地总结其电影中透露的反战意识;其次,从媒体报道、群众反馈及电影票房等方面分析山田洋次的反战电影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3)重点难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分析山田洋次电影的反战意识的具体内涵及其在电影中的应用与体现。
本课题研究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文献资料不够齐全。从反战角度对山田洋次作品的研究偏少,可用于参考的资料不够充分且难以获得。
第二,无法排除个人主观因素的干扰。在电影分析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无法确保做到绝对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