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村上春树在多部作品中涉及战争题材,文字中充满了隐喻,将满蒙开拓团、诺门坎战役、南京大屠杀、太平洋战争等一系列日本人不愿面对的重大历史事件不动声色地嵌入了小说情节中。通过对历史的书写呼吁现代日本人正视历史承担战争责任以及对历史记忆的传承。本课题以《奇鸟行状录》、《1Q84》、《海边的卡夫卡》、《刺杀骑士团长》为例,分析村上春树在不同时期对战争的认识和反思,并参考当时的时代背景,探究村上春树的和平反战意识。
(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村上春树自处女作《且听风吟》出道以来,便笔耕不缀,发表了众多优秀的作品,不论在日本还是中国都引起巨大反响。《奇鸟形状录》是村上春树旅居国外时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其中大量关于战争的描写也引人深思,这部作品也被称为他的“转型之作”。自此,村上在之后的很多作品里继续加入历史叙写,如《海边的卡夫卡》、《1Q84》、《刺杀骑士团长》等,体现了村上春树对战争的反思与历史责任的承担意识
《奇鸟行状录》:描写了近代东亚历史中的暴力与邪恶,是村上春树“全新、严肃、自觉态度的第一个产物。”作为战争经历者的间宫等人的个人讲述完成了对战争历史的追忆。通过战争直接参与者向下一代叙述的形式体现了对历史记忆的传承。
《海边的卡夫卡》:关于战争的描述主要集中在田中——这位经历战争却失去记忆
的人身上,也隐射了战后日本的对历史的态度。文中“美国陆军情报部报告书”也揭示了田中失忆的时代背景。而后冈持节子的自白也揭示了原因,同时她也作为暴力的实施者,隐喻了其丈夫在战场上暴力虐杀。村上在本作中的历史叙事更为大胆,并没有描写具体的历史事件,而是更大胆地在历史的框架中虚构叙事。
《1Q84》:文中突兀地出现关于满洲铁路的介绍。村上在其中直接用了“侵略”一词,不仅定义了战争的非正义性,也表明了村上对战争的态度及历史正义感。天吾父亲个人的经历再现了满蒙开拓团的历史。父亲常常说起这段往事,天吾却不胜理解,最后天吾与父亲达成和解,也延续传承了这一段记忆。Tamaru这一在日朝鲜人的设置,不再只注目于中日之间的战争,也将目光放远与其他被侵略殖民的国家地区,首次展现了村上春树对于二战时期朝鲜民族的关注。
《刺杀骑士团长》:村上借雨田继彦之口叙述了南京大屠杀的残酷与暴力。雨田继彦本是弹钢琴的手却不得不在战争中操起刺刀参与屠杀,最后他苦于这种记忆的折磨选择自杀。他既是战争的加害者同时也是战争的受害者。村上也在此作中明确提出了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这一敏感的话题。“有人说中国死亡人数是四十万,有人说是十万。可是,四十万人与十万人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这体现了村上直面历史的勇气,以及对日本历史修正主义的抗争。他的和平反战意识也升华到更高的层次。
本文从以上四部作品为例,基于文本分析村上春树面对战争在不同时期的态度与认知。深刻揭示村上春树对战争的憎恶以及对受到战后创伤、“自我丧失”之人的关切与同情。呼吁战后日本人应该承担战争责任,正视历史。这对于中日两国友好交流以及世界的和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2.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在中国,阅读研究村上春树的热潮方兴未艾,迄今为止的中国学术界众多成果中除了着眼于村上作品中的都市文学、象征意象等,对村上春树的战争描写也给予极大关注。村上春树作品翻译者、研究者林少华曾在《奇鸟行状录》的序中,称赞村上春树“在对待历史、对待极权主义、权威主义等封闭性暧昧性社会体制上”是“当之无愧的斗士”。
截至2018年,知网上以“村上春树”为关键词可搜索出的国内论文期刊有1515篇,以“村上春树 战争”为关键词搜索的期刊论文也有181篇。其中多以分析单部小说为主,结合多部小说论述村上春树的战争史观的有赵静的《村上春树文学中的历史叙事——以<奇鸟行状录><海边的卡夫卡><1Q84>为中心。》以及何韧的《论村上春树的“侵略战争书写”——以<寻羊冒险记><奇鸟行状录>和<海边的卡夫卡>为例》。赵静在论文中将历史中的真实事件与村上春树作品中的文本相对照,旨在阐明了村上历史叙事的方式“重温了历史”、“传达了自己的历史史观”,从而“完成了对后代的忠告和警告。”而在何韧的论文中,肯定了村上对侵略战争的书写,对日本“加害者”予以一定程度的抨击,但在书写过程中具有较明显的“失衡性”,强化了日本人的“受害者”色彩而弱化了“侵略色彩”。这一点在李立丰的《论村上春树“满洲叙事”之史观》也有提及。李立丰认为村上作品中的满洲叙事虽然体现了其“阐述历史的主观意愿”,却没有“批判性的历史意识”,所以也“具有不彻底性”。
2017年村上春树新作《刺杀骑士团长》的问世也引起轰动。其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也在中文的文学界引起广泛讨论。尚一鸥在《村上春树的战争书写》中肯定了村上春树“正视历史,承认历史的态度”,林敏洁教授也在《村上春树文学与历史认知》中评价这部小说“从更为整体的角度重现了二战史实”,也让这部作品“更有世界性的历史意义。”
(2)国外研究现状
村上春树的作品自《且听风吟》以来,在日本文学界评论界也引起极大关注。研究内容也从传统文学理论逐步到历史学比较学心理学等多种理论多重角度进行解读。但是关于村上春树作品中涉及的战争等历史叙事时,日本学者似乎有意避开,而未有系统地论述村上众多作品中的和平反战意识。
与论述主题相关的有:柴田胜二《普遍存在的<底>——<奇鸟行状录><天黑之后>中的暴力》,评价《奇鸟行状录》中个人的暴力与国家的暴力相结合,表现了村上的历史认识。桥本牧子在《村上春树<奇鸟行状录>论—<历史>的故事论—》中,以“历史叙事”的角度出发,肯定了村上对历史正确态度同时批判了日本的历史修正主义。加藤典洋在《村上春树,很难》一书中,肯定了村上春树通过“战争记忆”的描写从而传达了“反战与非战的意志”,并评价村上春树作品中的历史描写给如今被“记忆的历史”带来“生动的现实性”。村上作品中有关历史的叙事也受到一些批判和否定。小森阳一在《村上春树论——精读<海边的卡夫卡>》中全面否定了《海边的卡夫卡》这部小说,认为小说中村上试图将战争责任转嫁到“冈持节子”这一女性人物上,是“对历史的否认,对历史的否定。”莲实重彦在《朝日新闻》的《文艺时评》中评论:“(村上)虽以过去的日本的历史为题材,但作品里完全没有历史”。大冢英志也在《村上春树论——亚文化与伦理》中指出“满洲的现实<历史>还在作品中封印着”。
此外,与新作《刺杀骑士团长》有关文献资料虽不在少数,但涉及南京大屠杀等侵略史实的日语文献却寥寥无几。浅利文子虽在《<刺杀骑士团长>:围绕理念与暗喻》中简单提及了雨田具彦与雨田继彦残酷的战争体验,却没有揭示其苦难的根源在于侵略战争。
由此可看出关于村上春树作品中的历史叙事尤其侵略战争的部分,日本评论界要么浅尝辄止要么避而不谈,缺乏直面历史的勇气正视历史的态度。
通过以上梳理可以发现,就国内而言,关于“村上春树作品中的和平反战意识”的研究较为充分,不仅有对单个文本的分析,也有多个文本的比较分析,但大部分是基于现实历史对比作品中的历史叙事,而对村上春树本人表达出来的反战意识分析较少。
就国外而言,针对村上春树的战争观、战争意识进行系统全面而又客观的研究较少,多个文本对比考察的研究则更少,特别是《刺杀骑士团长》中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研究更是寥寥。
综上,相较以往选取村上春树作品(三部或以下)进行的研究,本课题选取《奇鸟行状录》、《1Q84》、《海边的卡夫卡》、《刺杀骑士团长》四部作品为研究对象是一大创新之处。其次,本课题还关注了所选文本的女性人物,并分析其在战争叙事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也是本课题的第二大创新之处。通过本课题的分析研究,探究村上春树作品中的和平反战意识,为中日友好交流以及世界和平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