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背景及意义(含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研究背景
2016年3月,“工匠精神”第一次出现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同时国务院常务会新闻通稿中首次使用“品质革命”这一提法。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提出以下观点: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全球第二,经济增量对全世界经济的拉动贡献率排世界第一,前景十分光明。但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联合日本等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战略遏制,同时还拉拢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对我国进行围追堵截。可以说国际上有一股强大势力从政治经济上和我们展开全面竞争,挑战是十分严峻的。我国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主要是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创新力还不够强。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倡导工匠精神恰逢其时,相关“工匠精神”的研究也比较热。
范晓雅《匠人精神视角下对中国制造与日本制造的比较研究》从日本马桶盖说起,深入到中日两国商品设计和工艺水平的差距层面,对日本制造和中国制造进行比较研究。并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大量进行海外购物的视角,分析讨论日本的匠人精神是什么,日本如何形成了这一精神。
杜俊青《关于日本工匠精神形成和发展的研究》采用文献调查法,对日本工匠及工匠精神的历史形成、中国对日本工匠精神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探索出中日"匠"的社会地位的不同。在结合实例研究的基础上,又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以及其得以发展的客观因素方面逐步分析并探讨日本工匠精神得以世代延续的原因。对于日本式工匠精神的理解,并不是"追求眼前的利益",而是"将灵魂注入作品之中"。
陈立行《为什么“工匠精神”在日本能延续到今天?》的提出观点:“工匠精神”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需要几代人的文化沉积和社会系统的有效机制。要政治能够给个人和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空间;法律能够发挥“扬善惩恶”的有效机制;民众能有以勤劳敬业为荣、懒惰奢侈为耻的价值观;社会能有长治久安、安居乐业的环境等。
从以上研究材料可以看出,在国家大力支持和倡导的背景下,“工匠精神”成了传媒、业界和各方面专家研究的热点。
2.研究意义
我国社会经济中的“品质革命”是大势所趋,这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进程所决定的。但是,目前的研究材料综合起来主要是从日本工匠精神的内涵、形成、产品、技术、政治、法律等方方面面讨论的较多,而专门从“文化”的视角开展研究分析,还是较少或不够深入,本论文将试图着力对此加以探究,为之前研究的不足做必要的补充。更为重要也是我更感兴趣的是:较之于日本,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曾经也强盛与世界。今天,中国在高端制造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同发达国家比落后了,将来迎头赶上的砝码在哪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机械地全盘吸收肯定是不行的 ,因此,研究工匠精神文化层面上的借鉴、吸收和创新发展,做到哲学意义上的“扬弃”,是我做此研究 课题的最终落脚点和 实践意义。
二、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及研究基础
1.主要内容
(一)日本工匠精神文化的起源和形成。
1)日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追溯,日本人个体的行为特征及文化传统成因。
2)日本社会价值观的文化土壤及传承,日本奉行的国民教育文化。
3)日本倡导和追求的企业和产品文化。
(二)精神到物质的转化:日本工匠文化如何渗透转化为世界尊敬的企业和产品
1)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和产品质量与欧美、中国企业的比较
2)技术工人的培训特点及数据研究,具体事例的深入研究
(三)日本工匠精神文化对中国“大国工匠精神”的借鉴意义
1)塑造符合“大国工匠精神”的社会价值观,行为科学中关于行为与文化价值观的关联理论。
2)中国培养自己“大国工匠精神”的文化思考。
三、研究(或调研)方案和思路(技术路线)
1.在图书馆 学术期刊室查阅相关书籍和理论,了解塑造符合“大国工匠精神”的社会价值观行为科学中关于行为与文化价值观的关联理论,以及精益求精、坚持不懈等精神特质的文化及历史成因,为课题打好理论基础;
2.在电子阅览室学术期刊网上查阅近几年学者的最新研究,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及前人研究成果;
3.收集一些日文资料,以期充分了解日本人个体的行为特征及文化传统成因、技术工人的培训特点,通过对具体事例的深入研究,寻求日本成就“工匠精神”的相关经验;
4.实际 搜集相关资料,相关政策;
5.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运用相关数据及具体事例的研究为分析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