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地狱变》与郭沫若《女神》中“火”的意象的对比研究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编 辑:日语论文网发布时间:2019-10-18

一、课题背景及意义(含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郭沫若和芥川龙之介分别是中日两国20世纪文学巨匠,其二人作品至今仍对文学史产生深远影响。其中,芥川龙之介的著作《地狱变》和郭沫若代表作《女神》,更是两国近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两书虽题材不同,但成书时间相近,且《地狱变》和《女神》中,对“火”这一事物的着重描写,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芥川龙之介在《地狱变》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以赤色为主调的恐怖的地狱变屏风,以及在火中痛苦挣扎的良秀之女的姿态。画师良秀出神入化的精湛画技,尽在他笔下的“地狱烈焰”中体现。《地狱变》这部作品中,它细腻的人物描写和精妙的情节百年来一直让全世界的读者们为其动容,尤其是其结尾处令人痛惜的一场大火,让情节更为扑朔迷离,也让主人公的命运显得更加波折。关于火的生动描写,烘托了文章主题,将画师良秀的傲慢、权利者的残酷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通过对“火”的场景的传神描写,作家向我们传达了日本文学作品中常有的“毁灭之美”的美意识,表现了读者“艺术至上”的精神追求,也使得“艺术至上”与“道德至上”两种理念的冲突更为鲜明、深刻。

在《女神》中,“火”这一意象反复出现,与爱情、战争、希望等主题相结合。它不仅是当时列强侵略中国的战火的象征,更被作者赋予了时代精神内涵,象征着在困难中的希望与新生之美,体现了独特的美意识。也传达了中国人强烈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推翻旧社会、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作者对“火”这一事物的讴歌,实为对时代精神的歌颂,对民族希望的呼唤与赞美。《女神》中的经典形象——火中再生的凤凰,则寄托着郭沫若对于复兴的中国、对于民主与和平的到来的期盼。火的意象的构建与诗人的思想、人生经历和所处时代具有很大的关系。《女神》中的作品,有一部分取材于中国神话及古代文学作品《楚辞》等,同时,也可以见到西方思想和文学作品对于作者创作的影响。作品中的“火”意象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又是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对世界的观察的映射。

对比探究作品中“火”的意象,可以使我们了解作家芥川龙之介、郭沫若的写作风格、人生观、价值观,以及20世纪初中日两国的时代背景,使我们深刻理解《地狱变》和《女神》这两部同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同时,对比研究“火”这一事物在两位作家笔下不同的形象及特征,有助于探究“火”在中日两国文学作品中普遍具有的象征意义,及其精神内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芥川龙之介的《地狱变》和郭沫若的《女神》,许多学者都从不同方面进行过探究。日本学者广藤玲子(1969)在《「地獄変」について:芥川龍之介Ⅱ》一文中,以作品和作家关系为中心,探究了作品中所反映的“艺术与现实的矛盾冲突”这一主题,分析了芥川龙之介在作品《地狱变》中对于艺术与道德、现实的关系的思考。日本学者岩佐昌在《日本における郭沫若「女神」の研究》一文中,分析了中日众多学者对于郭沫若《女神》这部著作的研究成果,阐明了《女神》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

纵观研究《地狱变》和《女神》的论文及研究成果,关于两作品主题思想、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作家写作风格的论文居多。《女神》作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新诗的开山之作,研究其诗中典型意象——“火”意象的学者也有很多。但将两部作品进行对比研究,或着眼于“火”这一意象展开比较研究的文章很少。其中,中国学者周薇(2005)在《试论郭沫若<女神>中“火”的意象及其文化原型》一文中,对《女神》一书中“火”的描写及“火”这一事物在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时代精神、“火”的文化原型做了具体深刻的分析。本论文在构思过程中参考了周薇等学者的研究成果。

二、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及研究基础

本文通过对两部著作中的“火”这一意象进行对比分析,分别从“火”的特征、“火”的描写的作用、“火”这一意象的象征含义,以及“火”意象所反映的文章主题思想、作家写作风格等等多个角度,深入讨论郭沫若《女神》和芥川龙之介《地狱变》两部作品中的“火”的特点。并且,从哲学美学、构建原型等角度对比两部作品中的“火”意象。同时,笔者对比了同时期中日其他作家笔下的“火”的描写,探究中日文学中“火”意象的异同之处,比较其文化内涵。

三、研究(或调研)方案和思路(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本文主要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研究:

(1)全面考察该研究相关的研究背景,明确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研究不足。  

(2)认真研读与《地狱变》《女神》相关的论文,深入分析两作品中出现的关于“火”的描写,进行对比研究。 

(3)追溯两部作品的时代背景的异同,探究“火”意象的构建原型,和作家芥川龙之介和郭沫若的人生经历及写作风格的差异。  

(4)针对两作品中“火”的意象的不同点,认真分析,解读“火”意象对于作品主题表现有何作用。 

(5)了解同时代中日其他作家作品中关于“火”的描写,深入探讨导致中日文学作品所塑造的“火”意象的差异的原因。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查询芥川龙之介《地狱变》和郭沫若《女神》相关研究的博士、硕士论文及相关文献书籍,全面了解相关研究背景,参考中日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地狱变》和《女神》两部作品的解读。并且,考察有关中日文学作品的对比研究的文献,了解对比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2)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是指,依据一定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本论文以“火”这一意象为考察中心,对比芥川龙之介《地狱变》和郭沫若《女神》两部作品,寻找两部著作中“火”这一意象的异同,并且以此为出发点,探索芥川龙之介和郭沫若两位20世纪伟大作家的作家精神、写作特点,“火”意象所蕴含的哲学美学观念,以及中日文学中“火”意象的特征、象征意义、文化内涵等。

四、论文框架结构

含绪论、本论和结论,本论文正文部分主要分为六大章。

绪论为一章,主要阐述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先行研究、研究课题及方法,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正文本论分为四大章,其中第一、二章介绍了作家和作品,分别摘出了《地狱变》和《女神》中对“火”的描写,并进行详细分析,解析两部作品中“火”意象的特点,以及“火”意象对于作品主题表现的作用。并且从两书中的“火”给人的不同印象,分别分析两部著作的写作手法、作品的主题特点,从而考察作家芥川龙之介和郭沫若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本论第三章,笔者对《地狱变》和《女神》两作品中的“火”意象进行对比,并且从哲学美学角度解析两作品中“火”所反映的不同的美意识。而后,着重从作家经历、中日文化、时代背景、构建原型等方面探究了上述异同点存在的原因。在本论第四章中,笔者对20世纪中日两国其他文学家描写“火”的作品进行举例,总结中日文学作品中“火”意象的特征、对比其异同之处,研究中日作家笔下之“火”所体现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在本论文结论部分,笔者总结了本论部分的研究结果,概述《地狱变》和《女神》两著作中“火”这一意象的特点、象征意义,对比了“火”的描写所反映的文章主题、社会背景、作家写作风格、哲学美学意识等。并且,结合对中日同时期其他描写“火”的文学作品的分析,探讨了时代背景、中日文化等因素对中日文学作品中“火”意象的构建的影响。


上一篇:中日新闻标题的特点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