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来源
中国历法里十二生肖的“猪年”,而“猪”这个汉字在中日两国间是指不同的两种动物,本课题即是想通过“猪”和“豚”看中日文化差异。
二、研究价值
中国的汉字在中国隋唐时期大量传入日本,并被日本人所使用。到今天,其中一些词的用法和象征意义已经同中文的基本意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例如,中国有十二生肖,而2019年是中国的猪年,中国的生肖“猪”通常是指家猪,日本从中国引进了十二生肖,但其中的亥“猪”指的是野猪,而把家猪称为“豚”。这一点可能中国人和日本人双方并不太清楚。在中日长达2000多年的交流史中,文化交流是两国认知、融合、交互最为深刻的领域,也是追溯历史最为久远的。如今时代在发展,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也在与时俱进。而撰写本文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分析“豚”与“猪”的中日差异让现代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中日两国的文化之差异,从而进一步传播中日文化,进一步促进两国的文化交流。当然,关于传播中日文化差异已经有众多学者做过研究,大家看的也不在少数,但其中,关于探究“豚”与“猪”的论文,还是不够全面,大家所能查阅的资料也不够多。因此,本文希望能够通过研究“豚”与“猪”的中日差异,使中日文化的研究更加全面,加深读者对中日文化的理解。
三、论文综述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日两国一直以来都有文化交流往来,日本自中国引入很多文化,而在此基础上,日本又对其进行了创新。 对于“猪”这种动物的形象,中国和日本有很大的不同。 从干支来说,2019年是亥年,在日本被认为是非常吉利的年份。 中日关于“豚”和“猪”的研究有很多。关于中日两国“豚”和“猪”两个说法,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探讨的地方。对此,国内外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研究。学者周蓉、严玉皎二人在《日语当中的“豚”和“猪”》一文中通过对中日两国文献记载的分析,解释了"豚"和"猪"的含义和用法。并且通过对中日生肖猪的分析,得出结论: 虽然日本受到了中国的很大影响,但是创造新事物的意识非常强烈。作者彭仁煌在《中日猪文化之比较》中提到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猪文化都是源远流长的。文章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猪"文化,揭示了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 对中日两国语言中的四字成语也进行了分析。在《从十二生肖看中日文化的差异》一文中作者宋兵重点描述了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的产生渊源及发展变化,进而阐述有关于猪的中日习俗,从这一方面对中日猪文化进行了介绍。从而探究中日文化的优缺点,达到相互学习、优势互补。马昌仪在《论猪的文化品格——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猪》中通过中国民间故事来阐述猪的正面形象,分析猪的文化品格。而日本方面,对于猪文化方面的研究,确实不多。著名学者南方熊楠在《十二支考 猪に関する民俗と伝説》一书中细致地介绍了关于野猪的民俗以及传说。
2.个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关于“豚”和“猪”的概念,研究的人确实不少,在以上所介绍的几篇论文研究中都分析了关于豚与猪的概念,但很少有文章去对猪的形象进行深入的分析解剖。而上文提及的论文中即使有分析猪的形象的,也只是单纯的说明了一国的,没有对两国的猪的形象进行对比。因此,本课题希望通过对中日两国猪的形象进行分析,阐明出两国的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日本方面的学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是少之又少,可能是因为在日本人的观念中猪是不好的象征。因此日本学者更多的是研究野猪的民间故事以及习俗和传说,不怎么会去写家猪,而关于中日的对比研究就更少了。因此,本课题将对“豚”与“猪”的中日对比进行更加深层次的剖析。另外,通过四字熟语或者谚语来分析动物的形象的论文研究也有很多,但大多是狗,马等动物,很少有作者会花费大量笔墨去分析关于猪的词汇。所以,本文通过对“豚”和“猪”的成语和谚语进行梳理分析,试图找出中国两国对“豚”和“猪”的形象的认识差异。
四、研究内容
中日两国语言中,同一词语不一定指代同一物体,比如“猪”在日语中是“野猪(いのしし)”之意,因此在中日互译时就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2019年是中国历法中十二生肖的“猪年”,在日本会有“猪突猛进”这样的四字熟语,中文中的“猪”如果翻译成日文,就会变成“豚”。在中日两国,“猪”的形象存在很大差异。
本课题首先梳理中日间“猪”和“豚”的词义及文献中的记载事例,并通过整理关于“猪”的四字熟语或谚语、文学作品形象等事例比较分析其在中日两国间的认知,从而进一步探究其所属文化之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