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部分
(一)写作目的
三岛之所以为这样一件非人性、反社会的犯罪故事所吸引,并作详细了解,进而引发文学创作,据他自己的交代,不外如下两点:“一是探究寺僧纵火的犯罪动机,一是剖析寺僧从被金阁的美所俘虏,到产生对金阁的美的反感,最后走向毁灭道路的心理历程。”05许是三岛在美与丑、爱与憎等价值问题上所持的“倒错”观念,与林养贤“对美的反感”有某种相通之处,才使他选择了金阁事件作为创作素材。不过,小说虽源于金阁事件,“但并不是事件的再现,而是借此展开观念性的艺术世界。”06在三岛心目中,“金阁事件是假象,美才是实象,是本质性的东西。实际上作者是想借这一假象来反映自己的美学观,反映美的本质性的东西。”
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
(一)《金阁寺》的创作背景
《金阁寺》为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的小说作品,发表于1956年。全书以日本京都的金阁寺为背景。
金阁寺本名为鹿苑寺,1394年由幕府将军足利义满建造,因为其金碧辉煌的外观,湖中倒映出的金色楼阁太惹目,所以众人称为“金阁”,是镰仓时代西园寺公经的别墅。1950年7月2日,一位大谷大学学生林养贤引火自焚,金阁寺被焚毁,这个事件造成全日本的震憾。而此事件成为了三岛由纪夫的小说题材。
(二)罪与美的抉择在小说中的表现
《金阁寺》主人公叫沟口,小说以第一人称开始叙述。“我”是一个偏僻寺主的儿子,生来体弱、口吃、性情内向。按父亲的安排,“我”未成年时便入了金阁寺作了和尚。金阁作为美的象征,从幼时起就已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记忆中。
二战快结束时,京都空袭或不可免,“我”感到自己与金阁同时面临着战火的威胁,就是这个时候,“是我和金阁最为亲密的时候”,“我”切实在金阁面前感受到了它所具有的无比的美。
一年以后,随着日本的战败,战争结束了,“我”和金阁的亲密关系也随同结束了。金阁又回复了它以前的超然于尘世之外的姿态,它对“我”又成了一个异己的存在,冷漠而绝对,“由此,我欲与金阁同居一个世界的梦想便化为泡影了。我所惧怕的事态业已开始,它甚至比原来所料想的还要糟糕:美在彼而我却在此。”(P50)这时间,“我”被寺主送入大谷大学预科学习,在那里,“我”与生来内翻足的柏木相识。在他的诱导下,“我”萌发了“行恶之习”,渴望介入世俗生活。
“我”几次试图同女人发生关系,却都在愿望即将实现的瞬间,因金阁突然出现而告失败,“金阁总是横现在女人和我以及人生和我之间。使我正下手获取,忽然变成灰烬,展望化着了一片沙漠。”(P121)是“它横隔着我和我所希冀的人生。”(P99)这样的事几次发生之后,加上“我”发现了老师(寺院长老)不光彩的嫖行而与他关系日益紧张。于是在心情极度压抑烦躁之下,“我”私自出走,去了一趟中学修学旅行过的一个地方。在那里,受大自然的启发,“我”突然萌发出一个强烈的念头:“必须烧毁金阁!”
这之后,“我”带着只有自己方能感受到的内心秘密和快意,决绝地开始了另一种生活。拿着老师给“我”的学费,“我”走进了妓女街,这一次金阁没有出现,“我”自由地投入了女人的怀抱。在一个漆黒的夜晚,“我”终于点燃了焚毁金阁的木柴,尽管在行动的前夜,金阁向“我”显示了以前“我”从未见过的“完美细致、周身泛光的姿影”,我还是行动了。在左大文字山顶,望着夜空下缭绕的烟雾与冲天的火柱,“我”决定:“我还要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