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0世纪初期,技术革新理论(Technical Innovation Theory)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得(Joseph Alois Schumpeter)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并被系统的加以定义。技术革新主要分为持续性技术革新与破坏性继续革新两种。1997年哈佛大学教授克莱顿在其著作《创新者的窘境》中分析了计算机,汽车,钢铁等行业的创业模式,并指出良好的管理导致这些,特别是大型企业经营失败的原因。1958年,技术革新(innovation)在《经济白皮书》中被翻译为“技術革新”,导致了20世纪以来,日本对于技术革新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对“科技创新”的讨论。2009年,七丈直弘在其《仅仅是科技革新无法引起技术创新新》一文中提到,虽然日本的技术革新常常被误认为科技方面,但实际上除此之外还需要社会因素的改变。2015年安部彻也在著作《“技术创新理论”的集中讲义》一书中指出,技术革新除了科学技术层面,在生产方式、销售途径、原料、组织形式等众多方面都能引起。
而我国对于技术革新理论的研究在进入21世纪之后被逐渐重视,2001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提出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立足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趋势的要求。李蜀昌在《技术创新呼唤主体到位》(2002)中提到近年来我国企业中技术革新工作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异,任然困扰着许多企业。2010年冯梓剑在《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塑造企业发展“灵魂”》中指出没有技术的进步与革新就不可能有企业的长足进布与核心竞争力。
21世纪的日本很多企业已经成长为高科技行业的领头企业,在生产,销售,人才等环节的经营管理上,日本有众多的成功典范。但是正如克莱顿所指出的,越完善的经营管理可能越会在技术变革的潮流中遭受淘汰一样,日本高科技企业很多也正面临着技术革新所带来的窘境。
反观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不难发现我国高科技产业以中小企业居多。与日本恰恰相反的是正是这些新兴的中小企业为我国科技产业带来了蓬勃生机。实际证明了小企业中技术革新的应用更为成功。而很多传统的大型企业由于长期发展,各方面经营管理都已经日趋完善,反而不容易进行创新突破。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的发展,新兴企业与新兴科技不断涌现,如何保持大型企业的自身优势并与时俱进取得突破逐渐成为目前大型科技公司不得不面对的一大课题。本研究以日本高科技公司的代表之一的索尼公司为对象,分析其手机产业的经营案例,讨论技术革新对高科技企业经营成败的具体影响。
通过对索尼公司的案列的研究,为日本高科技企业在未来的转型发展发展与技术变革方向带来新的参考,同时也能够给中国智能手机产业以及其他高科技企业,在风险规避以及战略决策方面提供一定的启示。
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的技术革新日趋成为企业经营成败的决定性因素,特别是在信息技术代表的智能手机产业,技术革新的周期与质量是企业能够把握市场的关键。无论是对于日,欧美等大型企业还是我国科技企业而言,从不同角度进行持续和破坏性技术革新至关重要。本论文通过对日本索尼其手机产业经营模式的分析研究,以此寻找技术革新影响企业经营的具体因素,并对比中国市场,在分析日本手机市场的当前现状的基础上,为日本高科技产业将来的发展以及国际市场的开拓提供参考建议。对于我国的企业改革与市场经济的未来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