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的日译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编 辑:日语论文网发布时间:2021-09-12

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文惯用语所承载的文化内容非常丰富,其形式和意义较为固定。在中国文学作品的日译本中,译者受所处时代背景及个人看法的影响,对于原文内容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翻译。鲁迅作为中国著名作家之一,其作品传播广泛,具有独树一帜的语言特色。鲁迅的日本译介有着悠久的历史,每个阶段日本对鲁迅的翻译介绍都有其特色和重点。本课题从读者接受视角出发,分析井上红梅的译本,加深对惯用语翻译策略的认识和理解。

国外方面,山田孝雄(1936)在《日本文法学概论》中指出,论述惯用语时,助词等的用法是不符合语法准则的。宫地裕(1942)在《敬语惯用语表现论》中认为,20世纪80年代后,关于惯用语的研究主要是面向对外语言教育和机器翻译,有必要比较中日两国的惯用语,在与外国的惯用语对比中也包含了很深的探求价值。小林英夫(1974)在翻译著作《语言活动与生活》中所定义的惯用语与现在较为接近。芳贺彻(2000)在《翻译和日本文化》中指出,翻译的历史,是不同文化间的选择的累积,不仅仅和译者个人的喜恶有关。在翻译时,从本国的文化立场出发进行选择的过程是无论如何也无法避免的,或者说,那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国内方面,张文博(2012)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研究》中指出,惯用语是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是源自历史、文学作品的惯用语,还是随着时代变迁而产生的惯用语都广泛地被运用在日常生活中。金鑫(2010)在《论“功能对等”在惯用语翻译中的实现》中指出,在翻译中如何保证原语文化信息传递的信息量和有效度是惯用语翻译的关键。韩江洪(2015)在《国内翻译策略研究述评》中指出,翻译策略的规定性研究尚存在缺乏对翻译制约因素的科学描写、缺乏对翻译策略使用条件的描写等不足。翻译策略的描述性研究呈现出异军突起之态势,发展较快,但存在着研究方法单一、客观性有待于加强等问题。周来祥、戴孝军(2011)在《走向读者——接受美学的理论渊源及其独特贡献》中也提到,接受美学对读者的重视,提高了读者的地位,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开拓了文学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通过对日译本的研究,分析中文惯用语在日译时的翻译策略,加深对惯用语翻译策略的认识和理解,提升中译日的能力。惯用语是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被广泛地运用在日常生活中。研究惯用语对于把握理解中文这门语言本身,熟悉其深层表达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内容,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中日文化的交流,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在实际的日语口译、笔译工作中更好的完成任务。


上一篇:《西游记》和《犬夜叉》比较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推荐: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