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孤独死”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日本出现,当时是一位独居的老人在死后很久才被来访的亲戚发现。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空巢老人不断增加。不仅在日本出现了严重的孤独死现象,全世界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在日益加剧。中国也不例外。本课题通过对日本孤独死现象的分析,深入理解日本的死亡文化,总结对日本孤独死现象的对策,以及对中国老龄化现象的解决策略提出建议。
国外方面,对日本孤独死现象进行研究的学者有很多,得出了许多研究成果。结成康博、中泽卓实(2012)在《防止孤独死》中认为孤独死现象是贫困和社会孤立问题的社会现象。重点指出造成孤独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日本未婚及离婚后的独居人群比例上升,个人主义思想蔓延,选择独处的人数在急剧增加。现有的家庭结构及社会环境的变化更易导致出现孤独死现象。菅野久美子(2017)在《孤独死大国》中指出孤独死现象在未来的日本预计以百万人规模产生。文中分析了孤独死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失去社交对象群体和退休后离婚和未婚的状态所导致的家庭孤立。金涌佳雅(2018)在《孤独死的现实状态》中表示,孤独死现象由于受到日本地理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加剧,孤独死问题可能会造成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乃至在经济发展、政治制度、文化生活方面产生巨大影响。文中指出政府应从健康风险和社会保障两个方面加强措施。
国内方面,对于日本孤独死现象,学者们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出许多成果。其中,周媛媛在《拒绝“孤独死”:加强独居老人的政府管理》中写道,为避免孤独死悲剧持续发生,借鉴到如下日本的经验:在宏观制度层面,从就业与收入、健康与福祉、学习、社会参与、生活环境等五个方面确立了独居老人问题的相应对策。由此我国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健全社区管理,强化医疗和社会保障,全面建立电子信息化管理体系,引入非政府组织和社会慈善团体,引导和支持建立互助型社会组织和团体。而倪琪、王乐芝在《日本“孤独死”现象对中国养老服务的启示》中从老龄化、少子化、都市化三个方面重点分析了形成孤独死的原因。从此篇论文中中国得到的启示如下:放开二胎政策,分流社会养老压力;建立生活互助体制,建设社区养老;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并以商业保险作补充;动员社会资源,普及机构养老方式。杨慧康在《空巢•孤独•死亡——国内空巢老人“孤独死”社会成因分析》中论述了国内空巢老人群体的现状。城市地区的单身孤老户占8.3%; 农村地区的单身孤老户占9.3%。因此文中预测未来孤独死的空巢老人群体可能会更多,并从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变化以及城市化等角度对“孤独死”的社会成因进行了分析。
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日本孤独死的现象的现状,研究孤独死现象产生的原因,探明孤独死现象的各方面影响。由此分析孤独死引发的社会问题的改善措施。研究日本的孤独死现象,从而深入理解日本的死亡文化,并对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得出启示。本课题研究,有助于更加深入认识和理解日本的“孤独死”现象,有助于解决社会关怀不到位所造成的社会问题,有助于保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在中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这一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