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漫才与中国相声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编 辑:日语论文网发布时间:2021-08-27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有着悠久的友好交往历史。在几千年的友好交往的过程中,中日两国的经济、文化等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日本的文字、茶道、书法等深受中国的影响。相声是中国一种说唱曲艺艺术,其作为中国一门重要的传统艺术,活跃在每年的春晚舞台上。而同样作为日本曲艺中一门重要的艺术——“漫才”,是日本式的相声表演,在翻译中国的相声时一般译做日语中的漫才,类似中国的对口相声。两者皆是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见长,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和追捧。

漫才一般为两人合作表演,一人负责担任较严肃的找碴角色(ツッコミ),另一人则负责较滑稽的装傻角色(ボケ),两人以极快的速度互相讲述笑话。而中国相声从表演形式上看分为单口、对口、群口三种。本论文中,笔者将只比较同为两人演出的对口相声。

由于文化底蕴、发展历史和受众等的不同,在本国独特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相声和漫并不是完全相同。那么,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本论文中,笔者将会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加以归纳分析,从两者语言特征、演出形式、演出场所的变化、媒体时代两者的变迁等几个方面全面分析二者的异同与联系。本研究对于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漫才与相声所代表的中日幽默文化、对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以及新时代背景下漫才与相声的发展方向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目前关于漫才的相关资料比较少,其先行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漫才”一词的由来及其发展

关于漫才一词的由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漫才最开始是艺人们共同表演的滑稽节目,意在驱魔、庆贺节日或拜年说吉祥话,早期称为“万岁”“万才”。明治45年开始,日本古老的艺术制片厂吉本兴业(当时也叫做吉本兴行部)将“万才”通过广播放送和全国巡演的形式,使其得到了积极的发展。一直到昭和8年才在吉本兴业宣传部发行的《吉本演绎通信》中被改为“漫才”,至此,漫才才在全日本流行起来。(曲明月、中日两国幽默文化的比较——相声和漫才,2014)这是目前普遍认可的说法。第二种说法称,日本在创造了“片假名”和“行假名”后,了解到“万岁”的发音与中国的相声的发音极其相似时,便于1934年把“万岁”改称为“漫才”(中原笑佛《我所了解的日本漫才与相声》 、2009)。最后一种说法是:1934年,《特选漫才大会》召开之时,受到落语漫谈式表演的形势的启发,遂将“万才”改为“漫才”。(词语趣话,王玉英 王禾)。始于平安时代的万岁(漫才),先后经历了尾张万岁、三和万岁、大和万岁等。直到明治后期,漫才演变为非常具有时代感的幽默形式,在日本关西地区开始发展起来。(环球曲艺 刘颖 2007.11)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项表演渐渐衰退。直到今日在日本的万岁保存协会,继承、复兴这项传统艺能表演。

二、关于漫才中“ツッコミ”“ボケ”两个角色

ツッコミ的作用是从正面对事物和人物进行描述,体现出人类科学性的,逻辑性的,常识性的正常思维;从而,为ボケ角色的表演进行铺垫,营造基本的氛围与环境。 ボケ通常在ツッコミ正面对事物和人物进行描述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歪曲的、非逻辑性的、非常识的见解和论调。产生与普通人常识性的,逻辑性的,科学性的思维不一样的谬论,从而,展现出荒诞的,扭曲的思维。由此,产生幽默和喜剧的效果。 

三、关于漫才艺术特点的分析

王玉英、王禾在词语趣话《漫才》一文中认为,漫才是平民百姓的艺术,其特点体现在“漫”与“才”二字上。“漫”即是题材丰富、海阔天空。从政治题材、体育内容到人造卫星升空、交通事故激增,可谓包罗万象;“才”是指演员多才多艺,谈说逗唱样样精通。其表演之时,虽有剧本可循,但细节之处却多靠临场发挥。因此表演形式不拘一格没有固定模式。

四、关于吐槽与漫才的关系

近来,网上出现了一个热门词汇——“吐槽”。王培琳在《说“吐槽”》一文中指出:“吐槽”一词来源于日本漫才里的“突っ込み” ,普通话里相当于相声的“捧哏”。指从对方的语言或行为中找到一个漏洞或关键词作为切入点,发出带有调侃意味的感慨或疑问。闽南语中有“吐槽”一词,所以台湾顺势将其译成“吐槽”,随后大陆也开始用了。最接近的词是“抬扛”、“掀老底”、“拆台”。另外,张恒君(2013)《“吐槽”正流行》、沈中平(2013)《说“吐槽”》等文中都列举了大量当下最流行的吐槽的例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吐槽一词的本质。

关于相声的先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相声的起源及发展

相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俳優”。“俳”是剧的意思,“優”是诗歌的意思,那时俳優的演出就限男性,有幽默讽刺的语言向当权者表露底层百姓的意见。到了唐代时,发展成为了“参军剧”,此为相声的前身。进入宋代后又经过了“像生”“象声”,直到清代发展成为“相声”。(曲明月、2014)而具有现代意义的相声一词,最早出自英敛之的《也是续集篇》。「相声艺术是相与生二要素的结合:首要模拟仿效“形象”,展示“社会中之情态”;同时以滑稽的语言讥讽,以供笑乐」(陈建华《中国相声艺术论》)。关于相声的发展,相声是旧社会里“生”,新社会里“长”的艺术形式。解放前由于种种原因不太受重视,新中国成立初期,其发展甚至停滞了一段时间。20实际70年代,以侯宝林、马季等相声名人为标志的相声届复兴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相声界百花齐放,逐步成为每年春晚必演的节目之一。

二、关于当下相声发展的出路

靳继华、郑伟(2012)在《电视时代相声的出路》一文中,对电视时代给相声带来的冲击做了详尽的分析。此外,王欢、周壮(2014)在《试论相声表演如何适应市场和时代的需要》一文中指出:在现当代背景下,相声艺术表演面临着创作人员少、精品少、观众少的“三少窘境”,相声艺术只有在创新中奋起直追,才能生存和发展。

最后,关于漫才与相声对比的先行研究方面的资料较少,曲明月在《中日两国幽默文化的比较——相声和漫才》一文中,从二者的起源、发展、分类、及现在发展状况等几个方面做了比较。


上一篇:日本流行歌曲的歌词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