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推理小说是日本文学中一种颇为引人注目的类别,、日本推理小说萌芽、引进、发展、繁盛,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而此过程中,应社会需求和审美需求的不断变化与要求,日本推理小说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也是不断更新。其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就是所谓的本格派创作的本格小说,那么到底何为本格派,正如光原百合《本格ミステリの本質とは》中所述,所谓“本格派”,是以案件侦破过程为主线的推理小说,注重逻辑推理。而除了本格派之外,近代的日本推理小说也曾产生过几个重要的流派,正如宋翔《东野圭吾与日本社会派小说》中介绍的那样,所谓“变格派”,是以离奇怪诞为特征,是侧重侦破细节描写的推理小说,其中的人物情节背离生活逻辑,细节夸张。”,而“社会派”则是始于松本清张于1957年发表的推理小说《点与线》和《隔墙有耳》。“社会派”小说,“一改以往推理小说以“名侦探”为主导的情节设定,以普通人生活中的谜团作为素材、引入社会元素、重视犯罪动机的描写。”
二十世纪后半叶的推理小说的发展,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其中经历了多次的低潮与再兴、高潮,每一次的再兴也都为日本推理小说带来了不少新变与挑战,综合帅松生《日本推理小说的发展与特点》来看,从“江户川乱步、横沟正史的“正统派”(即“本格派”)推理小说,到松本清张的社会派推理小说,森村诚一的新社会派推理小说,另外还有惊险恐怖派(变格派)、新正统派、历史派、逍遥游戏派、城市派、风俗派等”,各种推理小说派别轮番上阵,发放异彩。但总的来说,观其脉络,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日本推理小说一直是向着“反”本格推理的方向发展着的。
东野圭吾于1985年,凭借其处女作《放学后》斩获了第31届江户川乱步奖,但其后于1990年的《宿命》,才是其实现社会派转型之作。东野圭吾在该作品出版前期曾经提到过:“创作初期的作品中有杀人事件,阴谋诡计,并将犯人设定为难以预料的另类角色,一直都是那样的话,不免显得单调。那样的故事,我也感觉写得再多也不过如此。所以,我要试图绕开先前那类作品,即使被人说写的不是推理小说也没关系。”而其后,东野圭吾推出了一部又一部的佳作,不论是为爱粉身碎骨的《白夜行》,亦或是因恨万劫不复的《恶意》,东野圭吾以他缜密的叙述体系与人物关系的勾勒,还是“叙述的诡计”的完美应用,悲剧性的人物结局,都使得其作品大获成功。在题材与内容方面,东野圭吾这位鬼才的触手越深越远,道德与法律、核能利用问题,克隆与社会伦理等等都有所涉猎。在构思与艺术方面,也突破了传统的推理小说写法,在“反”本格推理的道路上昂然前行,跃升为日本推理小说界“新社会派”的代表人物。
关于东野圭吾以及新社会派的反“本格”特点,现有的先行研究也非常丰富,大体可以归纳到以下几个方面:
1、从违背本格推理的原则上来分析作品的反“本格”特点。如周行《戴着镣铐跳舞》,讲到了本格推理所必须遵守的“诺克斯公平性十原则”正在被日本新社会派逐步打破。
2、从故事架构上分析作品所具有的反“本格”特性。如张景一《论东野圭吾作品中的新社会派特性》中,就提到了东野圭吾在对作品的故事架构处理上,“实现了新型解谜模式的重构”;另外,在栗桢《推理小说的两条路》,也从故事结构角度分析了重情派与重理派在推理小说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论文中对京极夏彦与岛田庄司的作品所作出的结构分析也很有参考价值。
3、从新社会派写作的手法上进行分析。如秦思思《东野圭吾推理小说特色解析》中,就讲到了东野圭吾作品的社会性凸显在其写作的创新性手法,如,创造作品时间上的模糊感,“其作品中常不出现具体时间,采用著名社会事件来标注案件推进时的发生时间”;还有活在当下,即关注“与老百姓切身相关的社会问题”。
4、从作品总体的创作风格上来全面分析。如李迎春《东野圭吾作品<怪笑小说>中东野流的黑色幽默》中,就从人物,情节,以及语言上来分析《怪笑小说》这部作品,总结东野圭吾的创作风格。另外,钱燕青《谈东野圭吾小说<白夜行>的创作风格》一文,就从小说主题,结构,社会属性三方面对《白夜行》进行解剖,分析小说的创作风格。还有一类,则是以时间顺序对多部作品进行分析,从而分析作者创作风格的变化历程。如付秀宏《东野圭吾,从工程师到“推理小说之王”》一文,就从2012年东野圭吾的新作《假面饭店》入手,追溯到早年的《放课后》的小说,分析东野圭吾创作风格逐步变化的过程。
然而,在从故事架构角度上分析作品的反“本格”特性上,对于作品的结构分析,大多停留在解密模式的表层分析上,如上述的张景一《论东野圭吾作品中的新社会派特性》一文。但是少有关于作品深层结构的分析。虽然在秦思思《东野圭吾推理小说特色解析》一文中,涉及了一些对作品深层结构的分析,但其分析是以视角来作为切入点,即:使用非聚焦,内聚集,外聚焦三个模式来分析作品的深层结构。并且该论文中选取了多部作品,因此分析难免不够细致。
综上,笔者希望以格雷马斯的六个行动元理论以及符号矩阵,来分析东野圭吾《恶意》这部经典作品中的深层结构,并以此来分析作品所蕴含的反“本格”特性是在怎样的机制下运行的。
2、课题任务、重点研究内容、实现途径
日本著名作家东野圭吾,自1985年凭借《放学后》一局斩获第31届江户川乱步奖之后,便开始专职写作。早期作品多为精巧细致的本格推理,而后期作品文笔越发娴熟老辣,渐渐脱离了本格推理的故事架构,进行了一系列“反”本格的、具有文学实验价值的新社会派推理小说。其后期代表作《恶意》一书,是一本融入了日记体、意识流等元素的复调小说。《恶意》曾被评价为在视点、逻辑、伏笔、动机、意外性、公平性安排上都几近满分的杰作;与此同时,作为一部典型的“反”本格小说,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先锋意义。
由于推理小说较之其他纯文学小说更加大众化,因此很少有人研究其深层结构,但是很多推理小说的经典作品,本身也是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的,可以说优秀的推理小说实际上是介于大众文学与纯文学之间的。而目前涉及《恶意》这部作品,甚至于涉及整个“反”本格推理小说的文学性研究也不是特别多。希望本文可以作为一个尝试,对《恶意》这部作品的深层叙事结构以及意义做出一定的研究,对“反”本格小说的发展探究贡献出微薄之力,同时,以此次研究为开端,也为以后进一步探究日本推理小说在突破本格框架后的发展方向等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
本论文以《恶意》一书为研究对象。《恶意》完全颠覆了本格小说的一般模式。全书是一本手记体的小说,而且其重点也从“作案手法分析”转移为“犯罪者心理分析”。情节安排上一波三折,还穿插了几个小道具。论文试图从《恶意》的故事架构入手,以格雷马斯的六个行动元理论以及符号矩阵来分析文本的深层结构,从而探讨文本所具有的“反”本格意义是在怎样的机制下体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