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于夏目漱石的研究,国内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研究成果。
夏目漱石一生中的大部分作品(特别是小说),都有了中文译本。只有长篇小说《虞美人草》 (1907)等少数重要作品,因种种原因没有译本(《虞美人草》使用了“俳句连缀式”的文体,翻译难度特别大)。我国一般读者,基本上可以凭借译本,系统地了解博大深厚的“漱石文学”。 在大量翻译漱石作品的同时,也出现了有关夏目漱石评论与研究的论文和著作。我国学者撰写的《日本文学史》、《东方文学史》方面的教材和专著,均将夏目漱石作为日本近代文学的最杰出的代表,重点加以论述。
刘振瀛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夏目漱石的有分量的序文和论文,后来收在了他的论文集《日本文学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中。1985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何乃英的题为《夏目漱石和他的小说》的专著,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全面而又简明扼要的介绍、评论夏目漱石生平与创作的著作。
199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留学日本\,的青年学者李国栋写的 《夏目漱石文学主脉研究》,对漱石的中长篇小说做了系统的研究和评论,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室的副研究员何少贤的长达二十八万字的专著《日本现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由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专门研究夏目漱石文艺理论与文艺思想的著作(可是单从书名上看不出此书是专门研究漱石文论的)。即使在日本,这样深入的大规模的漱石文学理论的研究也是罕见的,表明我国作者在漱石研究上的所付出的努力。此外,我国学者对夏目漱石与鲁迅的比较研究也颇有成果。刘振瀛、孙席珍、林焕平、吕元明、王向远、李国栋等,都在这方面发表了有见解的研究论文。夏目漱石的研究会随着中日文化交流的加深而不断深入这将成为十分具有研究意义的课题。
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夏目漱石的作品关注社会丑恶现象,用不带评论性的文字仅是淡淡的描述,让人在不经意间感受到人性的丑恶。对于夏目漱石的研究,学者多以“下人”的心理变化和利己主义为研究重点。本课题将把《心》中的人性内涵和作者的人性观及小说人物形象作为研究对象,其文学创作的方法技巧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有着一定的研究价值。夏目漱石为世人展示了人性中最丑恶的利己主义,时至今日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性研究依然是大难题。本文通过对夏目漱石的作品《心》的研究,这对于了解日本的文化以及对日本人的认识上将会有个系统上的认识。其次对于人性的探究一直是历来文人墨客关注的素材,本文以分析夏目漱石的人性观为目的,通过对夏目漱石所写的小说中人物分析,观察夏目漱石对于复杂的人性观的诠释,预期加深对夏目漱石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