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近年来,中日关系因领土和历史认知等问题转冷,但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对中国人来说,了解日本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事实上,即使在现代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依然缺乏情景和细节。而当代旅日华人作家毛丹青正是从细节入手,用中日双语的创作记录下了侨居日本二十余年的观察体验。他不拘泥于对日本文化本身的细致描述,而是以日常生活的细节和片段为主线来展示日本社会的人情百态,并加以哲学的思辨,以展示其内在本质。他的日文著书被日本舆论认为是20世纪成功描写日本人的文字之一, 文评家池内纪指出“他用虫眼一般的视点观察的是一个个的真实(《周刊朝日》1999年1月15日)”,学者藤井省三认为“他几乎是继鲁迅、周作人以来最富感性与悟性的知日派作家(《东京新闻》)”。此外,日本外务省因其“真正了解日本”而授予了他“中日友好大使”的称号。
毛丹青1962年在北京出生,198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1987年移居日本,做过鱼虾生意当过商人,游历过许多国家。中日文著书多部,从1998年开始双语写作,出版了日语著作:《日本虫眼纪行》(日本法藏馆1998年12月)、《虫眼观日》(日本《朝日新闻》出版局2000年9月)、《日本虫眼纪行》(日本文艺春秋社2001年11月)。其中《日本虫眼纪行》由于1999年被日本放送协会(NHK)广播电台全本朗读,迅速在日本传播开来,其中《明石飞鸟人》等文章还多次被选为日本多个大学入学考试的试题。1999年毛丹青凭借此书于获得日本第28届蓝海文学奖,这也是华人第一次在日本获得文学奖项。此后,该书也被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连续朗读播放,其中部分作品也选入了日本中学国语选读教材。此外,他还出版了中文著作《发现日本虫》(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12月)、《闲走日本》(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8月)、《狂走日本》(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年6月)等多部,并有译著《禅与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11月、台湾桂冠图书2001年3月)、《叹异抄》(北京文津出版社1994年4月)、《出家与其弟子》(中国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等多部。近十年来一直居住在兵库县西宫市,现任神户国际大学教授,专攻日本文化论,并且作为中日文的双语作家积极参与中日两国的民间文化交流。
作为一个中国人,运用日语进行文学创作并且取得一定成就,在日本取得较为广泛的关注和认可,这个现象引起了笔者的浓厚兴趣。笔者认为毛丹青的主要成就在于他以客观者的身份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发现并通过生动立体的文字还原了日本原本的状态,甚至是有些连日本人也习焉不察的细节,可以说是进行写实创作。相信通过对毛丹青的文学创作的研究,可以为如何运用非母语的日语进行关于日本社会文化观察、研究的散文创作提供借鉴意义,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日本华人文学的现状,以及旅日作家创作的发展变化轨迹。因此,对毛丹青的文学创作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以毛丹青的中日双语随笔集《感悟日本》中的日语作品为研究对象。《感悟日本》是一本从学习日语的角度编辑而成的中日双语随笔集,选自作者的代表作——由日本文艺春秋社出版的《日本虫眼纪行》和朝日新闻出版的《虫眼观日》的两本日文书。该集以独特的视角通过叙述作者居日生活中的个人经历,主要为人际交往和旅行见闻,体现了其运用自如的日语创作,兼具感悟和思辨,也反映出自然、鲜活的日本国民形象与日本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等多个侧面。
就目前而言,关于该作者及其作品的先行研究非常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国的先行研究。零散的评论较多,见诸于报刊,但系统的研究稀少。
李诠林(2012)在《汉家丹青绘蓬瀛》中从以下角度对于毛丹青创作的特点进行了大致的论述:1、语言转换的艺术。与前辈知日作家或学者相比,毛丹青的卓异之处在于他,用双语(主要用日语)来写日本的。2、哲学的视角与细部的美学。毛丹青擅长以哲学的视角观察、思考日常事物,他对日本现代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用短小精美的文体对内涵丰富、广博的日本文化进行系统、全面的解读。3、距离美感与中日文化的互渗。毛丹青在观察、体验日本文化的同时,还以旅居日本的华人的身份反观中国国内的各种新旧文化现象,将中日文化有益地加以对照比较,书写出自己当下的审美感受,叙写身在异域的乡愁与反思,从而给读者以跨越时空的距离美感。
二是日本的先行研究。系统的研究几乎没有,多为简单的评论性文字和采访报道性文字。在细节中发现日本,是日本媒体最称道毛丹青这些文章的地方。日本蓝海文学评奖委员会认为毛丹青笔下的日本犹如一把尖刀插入日本人的胸中。柳田邦男认为“他的写作让人怀念当代日语中正在迅速消失的汉字之美,他把日语中的汉字魅力突出地表达了出来(《日本虫眼纪行》日本法藏馆1998年12月)”。另外前文提到的文评家池内纪认为“他用虫眼一般的视点观察的是一个个的真实”,学者藤井省三认为“他几乎是继鲁迅、周作人以来最富感性与悟性的知日派作家”。评论者认为一木仁评《日本虫眼纪行》”在充满着洋溢的好奇心和敏锐的感性的作品里,日本文化的深处的某种东西得到再度确认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到作者向日本和住在那里的人们投去的温暖目光(《神户新闻》1999年1月10日,朝刊)
综上所述,国内的研究涉及到毛丹青作品的内容、文笔、构思等方面,并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分析,但因为是以其中文翻译为进行研究,未能对其日语文本进行直接分析。同时多从毛丹青自身因素出发解释阐发文本特点的成因,具有参考价值,但因篇幅较小而为能对本文本身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日本方面的多为感性的简短评论,缺乏理论系统的研究。
笔者将对其日语文本的深入分析,主要过对毛丹青随笔的创作方法和创作原因进行分析,通过了解作者个人经历和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探求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并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当代日本华人文学的现状,为日本华人文学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2、课题任务、重点研究内容、实现途径
本课题的任务是通过文献研究和文本分析两种方法相结合的形式,总结海外华人文学特别是日本华人文学的资料文献,在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以毛丹青中日双语随笔集《感悟日本》中的日语随笔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作品在叙事、写人、状物上的特点,并且通过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探求作品的内涵,在分析先行研究理性解读的同时,探寻其尚未涉及的层面。进而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日本华人文学作品的特点,为当代日本华人文学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总结先行研究。结合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和目标,选定研究范围。以毛丹青具有代表性的随笔集《感悟日本》中的日语随笔为研究对象,介绍创作背景和内容概况。
其次,分析随笔的创作方法及创作原因。毛丹青《感悟日本》刻画的人物众多,例如等车时遇见的列车值班员,北海道旅行时认识的农村老妇,寺院里的和尚和住持,热爱樱花的老园艺工,京都的舞伎,在东京卖艺的德国青年,来日访问的中国哲学家等等。涉及的事件也丰富多彩,作者与妻子的爱情故事,上下班途中的见闻,与人交往亦或是旅行参观中的见闻,皆娓娓道来,细致从容。亦可见作者希望通过对日本社会芸芸众生的细致描述,解读日本人和日本文化所做出的努力。本研究将从中选取代表性人物和事例进行具体分析。
然后,研究其创作的魅力与意义,总结得出结论。进而从一定程度上展示当代日本华人文学作品的特点,为当代日本华人文学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本课题拟采取文献研究和文本分析两种方法相结合的形式。即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分析文本素材,把从资料和素材分析中所得结果进行研究、综合、归纳,得出新的结论。力求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做到理论研究和文本研究相结合。在此过程中,将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和学院资料室的丰富资源,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特别是学校的数据图书馆,中国期刊网等,认真阅读分析掌握的资料,学习先行者的分析方法,吸取他人经验,丰富自己的论文内容。同时注意和指导老师加强联系,及时汇报自己的研究进展,在老师指导下,及时发现并纠正研究中的错误或偏颇之处使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