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一)中日国粹文化比较研究。在刘丹丹(2012)里,歌舞伎与京剧也有很多相同点,首先歌舞伎和京剧都是本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逐渐被人遗忘,如何传承发展问题最大的问题。徐元勇(2002)认为与中国京剧音乐中唱腔不同的是歌舞伎音乐中的“唱”不是剧中角色演员的自演自唱出一个故事、一个剧情;不是像京剧那样通过角色演员唱字唱情的结合使剧中人物思想感情与艺术家本人艺术个性高度结合以达到戏曲美的塑造。就剧中角色演员而言,“唱”在歌舞伎音乐中,不如京剧音乐中唱的重要,甚至有时念白、朗诵调的台词等,相比之下还要重一些。
(二)文化社会学角度的研究。潘婕(2008)随着江户时代日本国内恢复了和平,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新文化的产生为歌舞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市民文化以及他们的生活情感都体现在了元禄文化上,因此歌舞伎代表了江户时代典型的市民文化,它的产生和人们的喜好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也正是其快速发展的原因。刘琨莹(2017)综观江户歌舞伎服饰与大众服饰的发展轨迹,指出二者是在相辅相成、共同演变中发展的。之后的逐步脱离庶民大众,都是受到江户时代町人阶层生活态度与统治阶级的影响。关晶(2009)歌舞伎还表现出了很多日本传统观念,如回避真名的习俗、“知恩必报”的道德心性、“惜名知耻”的道德规范等扶弱思想。歌舞伎作为日本民族戏剧的代表,不仅表现出了日本民族的主要思维特征,而且传达出了日本民族文化的基本内涵。
(三)从史学角度的研究。张杰(1987)以史学为根据详细梳理了歌舞伎的起源,发展,成熟,衰落的过程,并结合史实论述了其原因。
(四)与本选题相关研究。刘琪(2018)以中日两国古代的男色现象为切入点认为那不是单纯的性取向问题,而是一种性文化。对比男色对象的特点、社会舆论、男色的表现形式等方面,比较总结出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第一、双方都存在着差距,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原因是中日古代的男色文化在本质上都是封建社会弱者遭受压迫的产物;第二、两国都有一个对男色相对宽松的环境且主动方都将男色视为风雅,原因在于日本古代在几千年中受到中国文化影响之深,男色与封建伦理道德没有到剧烈冲突的地步而使得其在两国都有了一定的生存空间,并且男色被改造成为迎合男 权意识形态的产物因而受到追捧。第三、中国明清时期和日本的男色文化依据时期或者地方、流行阶层的不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宏观上来看都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原因在于男色是封建时期的一种文化产物,是一种性文化而并不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同性恋,它具有了文化多样性的特点。不同点则主要体现在日本的稚儿文化和武士的众道方面,原因在于中日两国的政治制度不同和社会环境的差异使得男色这种文化出现不同的表现。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有着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也体现在男色这一文化上。
日本:(一)中日国粹文化的比较研究。板谷俊生(2005) 在日中邦交正常化之前 , 歌舞伎与京剧的交流跨越了人们难以想象的困难 。通过艺术交流实奠定日中两国友好基础。郡司正胜(1985)认为京剧武打和歌舞伎的共同点在于武打,并可分为徒手的、执武器的和用道具的三种。但二者的风格是不同的,与歌舞伎的“ 默剧” 的“ 慢动作” 相对,京剧的技术显示出截然的敏锐性, 二者形成了对比。
(二)从文化角度的研究。毛利三弥(1996,2013)梳理了日本的歌舞伎艺术的起源,发展,改良等过程。并指出随着日本新剧的发展,歌舞伎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历了二次变革的日本戏剧自60年代以来呈现衰退之势。日本现代戏剧要在未来求生存需探寻新的出路。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以上从文化社会学,史学,中日比较等角度梳理了相关研究,尽管硕果累累,但还有可挖掘的空间。另一方面,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通过研究江户时期的歌舞伎文化我们可以窥探日本古代的政治社会缩影,在详细了解过歌舞伎文化的产生、发展及衰落后我们可以发现它与政治制度以及经济生活之间的关联,即男性极权政治下的艺术文化形态都是为统治者以及贵族阶级服务的,也是这样的政治制度下的必然产物。同时,在跨文化比较的研究中,只有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在怎样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才能真正认识这个民族,才能对其进行深入的比较和探讨,由此,通过歌舞伎这一文化来挖掘日本民族性的研究是有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