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小说是一种以文字为载体的较为古老的传媒工具,电影相比小说而言是一种新颖的传媒工具。两者之间有相似相关之处,所以近年来小说改编的电影也一直层出不穷。较为经典的有小说《飘》改编的电影《乱世佳人》,《聊斋志异》改编的《倩女幽魂》,《罗生门》改编的同名电影《罗生门》等等。
推理小说作为小说的一种也经常被改编成为影视作品。众所周知,柯南道尔的推理小说《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被许多国家改编成了各种影视作品,例如《大侦探福尔摩斯》系列电影以及美国电视剧《福尔摩斯:基本演绎法》、英国电视剧《神探夏洛克》等等。日本的推理小说起源于十七世纪,流传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经历了萌芽待发、大力引进、草创发展、停滞再兴乃至人气沸腾、高潮迭起的发展过程,并被划分成了本格推理、变格推理、新本格推理以及社会派推理等不同的流派。东野圭吾作为日本知名的推理小说家,是极为罕见的由工程师转型而来的。因此他的推理作品思路严谨,风格多变。《嫌疑人X的献身》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在获得各种奖项的同时,也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获得了超过40亿元的收入。
就目前而言,研究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学者不在少数,研究推理小说相关的文章也不胜枚举。但是,具体到研究推理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的文章却罕有听闻。笔者认为这一研究有助于拓展小说改编电影的思路,加深中国的观众对日本的推理小说以及与推理相关的影视作品的理解,起到促进两国文化交流的作用。
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的研究,这类研究是层出不穷的。从有声电影诞生以来,人们不满足于用电影记录真实的故事开始,这类研究就伴随着剧本的发明与使用而产生了。其中既有重点论述改编过程的研究,例如李振潼(1983)《论文学名著的电影改编》认为改编需要创造——并不是类似文学作品的从无到有的创造,而是忠于原著,在影片中再现原著的形象,尽量达到原著的思想深度与艺术高度的一种创造;张冲(2009)《改编学与改编研究:语境·理论·应用》通过改编的历史讲解了改编学的意义,认为改编学不同于传统的“纯”文学研究或者影视研究,而是以两者为基础,跨学科的视角来审视作品等。也有着重比较改编前后的研究,例如克一埃·马格尼(1983)《电影美学与小说美学的比较》一文分析对比小说与其改编后的电影之间的异同论述了小说与电影所具有的连续性、分析性等特性;西村清和(2007)《小説の映画化》通过对比小说与电影对故事描写以及修辞方面的异同,得出了小说缺少画面而电影缺少语言的结论。因为我本身是日语专业,对电影改编之类的研究并未涉猎,所以这类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学习意义,能使我更好更专业地完成本篇论文。其中,比较小说与电影的文章将成为我的研究东野圭吾小说和电影的依据,也就是研究方法;而重点论述改编的文章将成为我得出结论的前提和依据。
二是对东野圭吾作品的研究。其中,研究东野圭吾推理小说的文章并不少见,马天(2008)《马普尔的午茶会 东野圭吾的魅力》认为东野圭吾所著推理小说之所以读者众多,是因为他的作品风格多变,而且构思巧妙,出人意料,总能够给读者带来惊喜。而黄丽琼(2011)《东野圭吾小说魅力探究——以<嫌疑人X的献身>为中心》中不仅提到了上述理由,另外还指出东野圭吾在小说中对人物的刻画造就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小说人物,而这也是一部优秀的小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至于研究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的文章就并不多见了,仅有別冊宝島編集部(2009)《僕たちの好きな東野圭吾(宝島SUGOI文庫)》中提到东野圭吾是日本最畅销的推理小说作家,他的作品可以改变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例如《侦探伽利略》系列中,在第一本小说拍摄成为电视剧并由福山雅治主演之后,后期的小说主人公刻画明显改变了风格,更倾向于电视剧中福山雅治所扮演的角色。这也许是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经常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的原因。
以上研究为笔者今后的研究提供了部分有效论据,但多为对小说改编影视作品的概括型研究以及对东野圭吾小说的解读,具体将东野圭吾作品加以深度研究的论著数量极为有限。本研究的目的是在前人已有的小说改编影视作品的成果基础上,以《嫌疑人X的献身》及其同名电影为对象,分析改编前后的异同并探究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推理小说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特点,以及这些作品所传递出的日本人及日本文化形象。这一研究对于帮助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相关日本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以及日本文化,对于思考语文教材这一媒体在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