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文题目来源
论文题目为自拟。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动机
日本作家吉田修一,于2002年以中篇小说《公园生活》获得第127届芥川奖,其在作品中对都市生活的真实描绘,受到读者的强烈的情感共鸣。吉田修一笔下的主人公是一名到大都市工作生活的“异乡人”也即“都市移住者”,既不属于都市也不属于故乡,有着一种独特的身份。在日本都市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一批又一批这样的“异乡人”。
始于明治维新的产业革命,将日本的人口从农村聚集向城市,此后,城市化进程分别经历了停滞与加速阶段,期间人口持续向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聚集。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增速放缓,城市化也趋于稳定。在此背景下,出现了大量 “异乡人”,随着人口膨胀许多现实问题也不断涌现,包括生存空间收缩、人情冷漠及低欲望等社会问题。
“异乡人”被裹挟于现代化与都市化的夹缝中,其生存问题也显现于大都市生活中的个体间交往中。本研究意图通过对《公园生活》的解读分析,来探寻“异乡人”在大都市工作生活的生存实态。
2.研究意义
在这个全球城市化的时代,城市快速发展并聚集人口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有目共睹。日本的城市化进程和产业发展,是在政府规划指导下通过各项立法及相关政策进行的,这一点有别于欧美国家在工业革命下的城市化进程,而同韩国、新加坡、中国等东亚国家有一定的共性。此外,日本是亚文化大国,在日本产生的亚文化形态常常很快就能在邻国出现镜像现象。文学是情绪意识和现实现状的升华,对文学作品《公园生活》的“异乡人”进行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作品中的“异乡人”是作家吉田修一经历的真实写照,是城市化时代的产物,亦是大都市中一部分人的缩影。本研究将通过探寻作品中“异乡人”的生存实态,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做出回应与思考。
(2)关注“异乡人”这一群体的研究并不多,但这类人群的存在和实际的生存问题却不容忽视。研究“异乡人”的生存实态,期望能够对相关研究进行补充,引发都市文化构建的深入探讨,也有助于东亚国家在进行相关的文学与社会现象研究时借鉴经验和进一步讨论。
三、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1.吉田修一与《公园生活》
日本作家吉田修一少年时期在九州长崎度过,高中毕业后赴东京学习,在氛围不同的两个地方经历了不同的人生阶段,其作品刻画了生活中的矛盾与纠葛、情绪上的孤独与彷徨(赵仲明,2003)。《公园生活》是作者斩获芥川奖的获奖作品,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并着重描绘了日比谷公园这一个地点,有其深刻寓意。生活在繁杂的现代社会中,许多人迷失自我也无法与其他人获得真诚的交往,在这种充满压迫的大环境下,“公园”不仅是暂时解放自己、释放压力之处,更是卸下伪装、寻找真实自我的地方(高璐璐,2014)。
对吉田修一的作品《公园生活》,现有的文献研究中有采用传记研究法针对作家及其小说世界的关系进行研究,也有通过象征研究法通过对“公园”的设定探究小说的深层含义,但多集中于作者个人和作品本身。本选题将进一步结合社会历史研究法来探寻主人公在大都市生活状态的复杂背景。
2.“异乡人”
离开故乡到大都市工作生活的人群被称为“异乡人”,也即“都市移住者”,他们是在城市化时代出现的边缘人群,《公园生活》中的“我”便是其中一员。过去学者考察族群、近邻群体、家庭,因为个人的行为都表现在这些群体中,而今上述群体已无法涵盖个人行为,在都市中新老住民缺乏交流,新住民之间更是没有来往(岩本通弥&西村真志叶,2012),而这些大都市中层出不穷的新住民就是“异乡人”。作为城市化的产物,距离交际成为现代都市个体的情感特征,源于媒体削弱了人际交往的积极主动性,进一步导致了交流缺乏独立思想而充斥公共化思想,同时工具理性也对都市人的情感产生压制(耿潇,2018)。
现有对都市社会问题的研究集中于个体层面及社会层面,研究了都市个体间的距离交际和个体工具理性及社会低欲望的特征。“异乡人”这一群体作为都市人,同样有着现代都市距离交际的特点,徘徊在孤独感和认同感间寻求平衡,也在无意识中通过一定的方式实现都市移住者的生存策略,本选题通过探寻该群体的生存实态为相关研究提供更多角度。
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1月 论文选题
第二阶段:2月 开题报告
第三阶段:3月-4月 论文初稿
第四阶段:5月 论文二稿
第五阶段:6月 论文定稿
第六阶段:7月 论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