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迄今为止对于芥川龙之介(1892-1927)作品的研究数量非常可观,其中对于芥川作品中的佛教因素的研究虽然无法比拟其关于基督教的研究,但仍然十分可观并具有价值和意义,仍然有可以挖掘的空间。综合起来,大部分的学者都选择了对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剖析佛教对芥川本人的影响,以及通过文本的分析来探究芥川的佛教思想。
国内对于芥川的研究较为倾向于将其放入历史宏观背景之中,即将芥川和其作品置于所处时代背景中研究佛教对芥川本人的影响,以及对当时文坛的影响。姜智超在硕士论文《芥川龙之介小说中的佛教观》(2017)中同过对芥川不同时期的佛教思想演变的分析,来研究芥川的佛教情结,分别论证了前期的怀疑、批判与相信,中后期的“生死观”,认为芥川对待佛教的态度是悲观的,虽然相信“六道轮回”“因果报应”,但仍然无法放弃我执,最终无法摆脱命运的悲剧。孟雪在其硕士论文《芥川龙之介小说中的佛教思想》(2011)中则对芥川佛教思想的起源进行了研究,同时找出具体作品中佛教的影子,认为芥川的佛教发端很大的程度上来自于社会的环境,从小所受的古典教育,师从的文人等多个方面。
就国外的研究而言,对于佛法本身的分析较为深刻,较为看重佛教哲学,生死观等。袴谷憲昭在《駒沢大学仏教文化研究》(2012年03期)上发表的《芥川龍之介と仏教文学》中引用了大量的《阿含经》等佛教名著,重点研究了无常,涅槃,轮回等佛教哲学,认为“无常”的思想里包含着已成为“常”的“涅槃”思想。
同时,也有多位学者专门对《今昔物语》,《宇治拾遗物语》等作品进行日本文化中的佛教思想的研究,付自文在《语文学刊(教育版)》(2012年05期)上发表的《平安后期日本对佛教地狱观念的受容》中认为《今昔物语集》中所反映的日本人对地狱观念的受容过 程中出现的地狱由地下变为地上,审判系统的缺失,他力救赎等特点,其目的可以说是打破自佛教输人日本以来以佛理探讨为主的风气,其结果便是佛教的平民化。芥川的作品大多出自于此类古典民间故事传说,因此也为我们研究其文学作品中的佛教因素提供了帮助。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在日本的文学史中,日本本土的文化思想及文化底蕴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的影响,其中最为显著的莫过于佛教和儒家思想,这两种思想和日本本土的神道文化相互吸收互为补充,构成了独特的日本文学主题。芥川自幼时生活于养父家,接受古典文化熏陶,且在创作生涯中多次取材于《今昔物语》《宇治拾遗物语》。虽然学术界很多研究的是基督教对芥川的影响,但芥川本人曾承认过“我的眼睛果然还是日本人的眼睛,而不是西洋人的。”表明了芥川从某种程度上也深受佛教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作品背景,作者平时,以及佛教中原型的分析来挖掘探究《地狱变》中佛教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