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现状:
客套话是日本语言的一大特点,可以视作民族历史与文明的产物和象征,集中体现了日本人的“和”意识。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客套话是一种普遍现象。随着中日两国间的不断交流和合作,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进日本,但日本人的客套话却常常成为日语学习者的瓶颈。学习日语不仅应该学习日语本身,更应该了解日本的文化,这样才能真正的掌握日语。
关于日语中的客套话,宋丽玲在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上发表了名为《谈日语与汉语中客套话的差异》的论文。宋丽玲分别从日本人送礼、还礼、被请客以及探视病人时的客套话进行分析研究日本人的客套话以及客套话背后的语言心理。她认为日本人最怕欠人情,所以在给别人带来好处的同时,日本人喜欢讲客套话,目的是为了减轻受益方的心理压力。但是文中对于这种语言心理的原因并没有说明,有待研究。张娅萍在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上发表了名为《浅析日本人交际中的“本音”和“建前”》的论文。文中,张娅萍阐述了日本人有内外之分,与之相对应的是真心话与客套话。日本人根据自己所处交际地位的“内”或“外”解读对方语言的意涵,达到准确圆满的语言交流目的。但是文中对于日本人“建前”与“本音”的来源并没有进行分析,有待研究。高立军在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上发表了名为《日本人的建前与本音》的论文。文中高立军通过举例很好的解释了何为本音,何为建前,并且诠释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建前”与“本音”是大和民族特有的表现艺术。前者是表现在表面的,后者是内心所想的,要说两者之间的差距具有天壤之别绝不为过。在日常生活中,从字面上去单纯理解不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意思的日本人所言之事,是很危险的。这会打破日本人之间所谓的“和”,所以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很注意遣词造句,有时候嘴上说的跟心理想的正好相反。这就是“建前”与“本音”在交流中的潜在关系。文中作者阐述了日本人的客套话与日本人的“和”意识有密切的关联,但是对于“和”意识的来源没有进一步分析研究。高富在日本学论坛上发表了名为《特定的语言方式与日本人的文化心理》的论文。文中,高富就日本人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具有特定含义的客套话进行了文化视角的分析。认为这些客套话既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心理,也体现了该民族独特的行为方式。文中也没有对日本人的这一语言心理的来源进行分析研究。闫志章在《日语的“表”与“裹”》一文中从日语的“表”与“裹”在语言中的表现“内”与“外”、“建前”与“本音”等几个方面对“表”与“裹”进行剖析,进一步加深理解了日本文化的民族特点。但是,文中并没有对日本人内外不一的语言心理的来源进行分析,有待研究。
二、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近年来有很多学者都对日语的客套话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主要集中在
日本人客套话与文化心理的分析以及日本人日常生活中的客套话研究,但是这些文献大多都是从一两个角度分析日本人的客套话,没有进行系统完整的分析。特别是对于日本人语言心理的来源上,都没有进行深入研究。而且对于商务日语中的客套话也没有进一步的研究。为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参考了庄琪的「日本“岛国性格”的形成及影响」、罗雪琳、黄蔓玲的「浅谈日本的“和”精神」、大森和夫的「日本」、姜芳的「试析日本岛国环境对现代人会话心理及习惯的影响」、刘笑明的「日本国家概況」等等。进一步对日本人语言心理的来源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日本人的客套话与的“和”精神有着密切关联,从而再探究日本人的“和”意识来源即最终得出客套话的来源。其次写作过程中也参考了范婷婷的「从文化视角探析商务日语语言特征」、王海航的「浅析日本人的商务交际特征」等,对商务日语中的语言心理进行进一步研究分析。
三、研究方法
1、采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以及科学的研究态度,来收集资料。
2、考察和分析(统计)所收集的文献,阐述在日本人的会话中普遍存在客套话,客套话也与日本人的“和”意识有密切的关系这一现状。
3、根据阐述的内容来进行比较分析日语中的客套话与日本人的“和”意识的关联。
四、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日常生活以及商务日语中的客套话的举例分析,并且探究客套话的来源。从而加深对日本客套话的了解,以便为广大学习日语的中国人带来更多便利,方便更好地与日本人交流。由于客套话在日本人的会话中普遍存在,所以全面了解日语中的客套话对于我们学好日语,进行中日跨国交流也有很大的帮助。客套话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日本社会“和”文化现象,因此对于客套话的举例分析对外语教学研究、实际应用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