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食育”文化是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日本独特的教育理念。“食育”一词,最早于1896年由日本著名的养生学家石冢左玄在其著作《食物养生法》中提出。如今“食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国外来看,对“食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围绕不同的饮食教育进行了对比分析。如在《国内外食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中Contento等对1980-1999年期间265例营养教育随机干预案例的分析发现,干预对象、内容和方式的调整对干预效果具有直接影响。同时,对饮食教育的影响效果也进行了分析研究。如Tilles-Tirkkonen 等对194名10-13岁在校学生的营养教育干预发现,干预效果在干预对象之间并不均匀——低年级学生干预效果明显优于高年级学生。除幼儿园教员营养干预外,向其父母施加营养干预对改善幼儿饮食亦大有益处。
第二,对于社会开展食育的研究。如大江靖雄在《我が国企業のCSRとしての食育への意識と行動 : 企業1,000社へのアンケート調査結果から》中指出,随着日本国民食育意识的提高,社会上的以企业为主的经济活动主体也在广泛开展食育活动。
第三,对饮食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进行研究。1992年日本体育大学名誉教授正木健雄,在《吃出来的现代儿童病》中提到,科学育儿除德育,智育,体育外,还应该进行“食育”。他认为食育具有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超常作用。
“食育”概念于2006年进入中国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但与国外相比,国内的“食育”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食育的建构目标及课程理念的进行研究。如国内学者张秋萍《学前教育研究》中提到食育不是纯粹地着眼于幼儿的饮食习惯和营养健康,而是对“食”的认知、能力、情感和礼仪的全面关照。概括来讲,幼儿园食育课程的目标包含食知、食操、食趣、食礼四个维度,且四个维度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食育课程的理念既要着眼于幼儿的饮食健康和良好饮食行为的培养,又要着眼于对自然、文化的认识与持续、和谐发展。因此,食育课程的理念应该是尊崇自然之道,传承优秀文化,保护生态环境和增进个体身心健康。
第二,对日本食育对于我国教育启示的研究。长春工业大学的学者王佳璐在《日本中小学开展食育教育的措施及对我国的启示》提到,食育教育培养的是积极地生活态度和健康生活的能力,这种态度和能力关乎每个青少年今后的成长。我国应该尽早借鉴日本食育教育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推行食育教育。
第三,对食育内容及特征的研究。学者林振华,刘红认为日本食育内容包括科学的饮食习惯、食品常识、营养与健康知识、烹饪知识、环保意识等。而食育的特征则包括重视立法、政府引导、全民参与、从小抓起等。
从以上研究我们可以看到,“食育”研究从先行者Conteno到当代中国学者林振华、刘红,都论述了“食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及日本的“食育”文化,这对于我们更深层次了解日本的“食育”文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对于日本的“食育”文化并不是很全面,还有一些需要补充的内容,比如“食育”和日本文化的关系等。
2.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本文在日本文化方面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方面。
首先,目前我国教育虽然整体上比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在饮食教育方面比较薄弱,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没有一套系统完整的饮食教育理论,学校中也缺乏饮食教育相关课程,社会上普遍对饮食教育不重视,不理解。本选题将主要从日本“食育”文化发展过程,内容,具体措施及其意义进行一番梳理,从整体与部分的角度勾勒出日本“食育”文化的当前现状;同时对日本“食育”文化的具体措施进行分析,以深刻理解其背后的实际意义及其启示,这有利于丰富我国当前的“食育”文化,这是本文所具有理论意义。
其次,“食育”起源于日本,2006年传入中国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当前,中国由饮食不科学和“食育”缺位造成的疾病、亚健康等疾患以及家庭医疗费用增加和人力资本损失等社会危害已相当严重。我们需要对日本的“食育”文化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以为己用,唤起人们对饮食教育的重视并加强食育,这是本文所具有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