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太宰治是日本战后和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齐名的重要作家,是无赖派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在当时日本战后文坛引起了极大反响。太宰治本人及其作品学者们研究日本文学时的重要对象。
《斜阳》是太宰治的战后代表作。发表于1947年3月,作者自称它是“一部日本的樱桃园,一部没落阶级的悲剧。”文中太宰治以他自己特有的经历和敏锐细腻的感受塑造了母亲、和子这两个颇具日本特色的妇女形象。以母亲之死来表现贵族阶级的衰落,以和子所谓的“道德革命”预示新时代即将开始,对于女性的描写可以说是太宰治文学最大的特色。
国内外关于太宰治论述的文章不在少数。主要集中在对太宰治的女性观分析、《斜阳》中人物形象分析、太宰治《斜阳》中女性观的成因这三个方面。
首先,关于太宰治的女性观的相关研究。在中国有饶秋玲和乔莹洁,饶秋玲(2011)从《斜阳》中的“明”色调谈论了作品中“母亲”和“和子”的形象寄托了作者对女性的欣赏之情,女主人公和子“对世俗的反抗就带有明亮的色调”,决心反抗旧道德、像太阳一样生活下去的和子,展示了生机勃勃的强大生命力。同时认为母亲是“最后的贵族”,和子是“没落贵族的革命者”。乔莹洁(2001)认为,《斜阳》巧妙地借鉴了俄国作家契诃夫的《樱桃园》,用来反映当时战败后的日本的社会现实,以母亲形象的死来表现贵族的终结,以和子形象的“道德革命”来预示新的时代即将开始。青木京子(1999)在『太宰治論 :女性像を中心として』中以图表的形式梳理了太宰治整个文学生涯中所有女性形象,从整体上把太宰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成三类,即高贵的女性、平民的女性和下层的女性,认为太宰治笔下的女性,前期是“受伤的女性”,中期是“开朗的女性”,后期是“坚强的女性”。
其次对于《斜阳》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肖珊珊和张景发(2012)、孙秀云(2010)、邹乃馨(2009)等人从整体入手研究了《斜阳》中人物像。认为母亲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美的代表、和子是贵族中的革命者、直治是没落贵族颓废的写照。
最后是对于太宰治女性观成因的分析。苏伊娜(2014)认为太宰治的女性观体现的是无赖派的反俗精神,刘军(1999)认为太宰治笔下的女性形象都与母性形象相互重合,突出了母亲对太宰治的影响。李莹琪(2017)从《维荣之妻》、《斜阳》和《人间失格》这三部作品出发论述了这三本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刻画,认为太宰治的女性观与他生平经历和日本从古至今的女性形象对他的影响有关。绫目广治(2010)在《太宰治は女性の心がわかっていた?》中认为小说中的所谓“女人的想法”其实就是太宰治本人的想法。收到了他男性作家身份的影响。
国内外的研究大多从单一角度切入,或者多个作品比较分析太宰治作品中的人物像、女性观、或其成因,对具体作品的整体分析女性观的形成表现和形成原因的较少。
2.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从整体上关于太宰治的女性独白体和女性观的研究,前人已有建树,但具体而言,关于太宰治《斜阳》中究竟创造了怎样的女性形象,体现了怎样的女性观,都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因此本文着重研究《斜阳》中所体现的太宰治的女性观以及其成因。
3.本选题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斜阳》是太宰治战后文学的代表作品,当时日本社会混乱、价值迷离,由于战争失败使一切陷入混乱。太宰治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小说中的两位主要女性形象是母亲与和子。“母亲”举手投足间都流露出高贵、优雅的气息,有着别的女子都没有的美貌和气质,并且保留着少女的天真和可爱。母亲这个形象在太宰治心中有着不同的地位,是他心中永远的向往与追求,最终母亲的去世犹如斜阳般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也意味着贵族时代的结束。小说着重描写了女主人公和子的心理成熟过程,她的正直与勇敢,敢作敢当,和母亲向命运的屈服的姿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太宰治通过和子这一形象的塑造,向世人表明日本以男人为中心的时代即将结束,女性也该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纵观太宰治的所有作品,女性形象一直是他描写的重点,他对女性的看法,以及自身女性观的成因,与他自身的成长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通过文献法,对以往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太宰治女性观及《斜阳》的文献资料进行比对分析,有助于更好的了解目前已研究的现状及内容。通过调查法,系统的搜集《斜阳》创作的背景及相关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使文章研究论据充实准确。通过个案研究法,对《斜阳》中母亲和和子两位女性形象的描写特点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