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武士道对日本国民性影响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编 辑:日语论文网发布时间:2022-06-30

一、选题背景与目的

武士道作为日本民族的灵魂,是封建武士在战争生活和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些习俗、惯例和常规,是由武士的实践需要发展而来。从神道,佛教、儒学中吸收与贯通,形成规范武士阶级的行为标准和道德观念。武士道作为一个历史文化范畴,在日本的政治、思想、教育以及军事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日本民族心理的深厚积淀,是‘日本人的脊梁;。所以不了解武士道,就很难诠释日本人的性格。对于武士道的认识,中国人存在一定的错误理解,而中日关系紧张的今天,更加深刻的理解武士道是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本文正是立足于日本国内学者和中国,西方国家学者的言论著作,通过对武士道精神的理解,分析武士道对日本集团意识、天皇崇拜、自卑感优越感并存以及危机意识的影响,试图更加了解日本国民意识特色,并概括这一意识的表现和特点。

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首先广泛查阅了有关日本武士道的文献资料,对日本武士道的发展以及武士道精神进行调查研究,得出本文的宗旨—日本武士道精神对日本国民的深远影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武士道”的先行研究虽多但有偏向,同时后代在扩展研究上也有局限。

中国的代表人物戴季陶在《日本论》中较客观的评价了武士道,他认为“武士道的最初事实只不过是一种‘奴道’,它最初的本质并不是出于怎样高远的理想,更不是一种特殊的进步制度,只不过是封建制度下面必然发生的当然习性罢了,武士道的观念就是封建制度下的食禄报恩主义。”三十年代初,周作人在《周作人论日本》中对日本武士道这样评价,武士的行为,无论在小说和戏剧里如何壮烈,如何华丽,总掩饰不了一个事实,武士是卖命的奴隶。

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在其名著《菊与刀》中认为,‘武士道’是近代出现的术语,它不像‘迫于情义’、‘仅为情义’、‘为情义赴汤蹈火’等格言有着根深蒂固的民族感情作为背景,它只是评论家随心所欲的创作。此外,由于‘武士道’这个词曾经是国家主义者和军国主义者的口号,随着这些领袖身败名裂,人们对‘武士道’这一概念产生了许多疑问。同时,她还认为无论是本分、义理、忠诚、名誉、修养,还是耻感,几乎都与武士道有关。

日本对武士道的研究史上,大体上分为两个相当兴盛的研究期。一是江户时代,二是明治末期到昭和前期。江户时代是滋养民族精神的时代,也是武士道思想的成熟期。山鹿素行的《武教本论》、《山鹿语录》等,将人伦之道作为根本的士道理念,强调‘道的觉悟’,而山本常朝的《叶隐》是继承和发展前代的充满杀伐气息的武士道思想,注重‘死’的觉悟。江户时代的武士道思想是行为习惯、尚武精神和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明治时期出现了《军人勒谕》发展成为全民道德。随着国粹主义思潮兴起,武士道开始被尊为“国粹”,被奉为“忠君爱国”之道。立足于皇国史观,该时期武士道其目的都是在宣扬武士道精神,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扩张服务。

总而言之,日本对武士道的研究:战前主要是将武士道与军国主义结合,重点强调对天皇的忠诚和以死奉公的精神,其目的是用武士道为军国主义张目,培养效忠天皇的忠臣良民。战后则多是研究武士道本身的精神结构和思想根源进行研究。而 我国学者一般会把它定位为军国主义的思想根源进行研究,批判武士道的反动本质,认为武士道是维护天皇制和对外侵略的精神武器。

三、待解决问题,研究意义

日本人在把武士道精神作为其传统文化的根本特点来理解这一点上需要加强,并且武士道精神继承与发展在未来会得到怎么样的推动也是一大课题。

通过对“武士道”的研究分析,我们理解了日本人在心理上是如何受到影响,并且感受到武士道作为一种文化是如何被爱护的。同时也不难发现武士道的影响使日本人的性格具勇敢、任劳任怨,警惕,集团性强,但同时也缺乏全局观念,对于人的同情往往不能扩大到其它民族,缺乏个人的独立精神,有时也表现得缺乏应有的主见和随波逐流。

武士道,作为一个文化范畴,在日本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为固定的概念,已经深深扎根于日本人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扎根在日本人的心底而不断散发着其特有的气息。通过展示日本民族的武士道精神,进而剖析其社会在政治,生活,学习各个领域中所表现出来的共性来诠释日本民族的特点。


上一篇:关于日本社会少子化的状况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下一篇:日本学前教育研究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