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现状:
“钝感力这”一概念是由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一书中提出的,因被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用来谏言安倍内阁,从而引发了日本民众的热烈追捧。“钝感力”不等于迟钝,它强调的是对困境的一种耐力,是“厚着脸皮”对抗外界的能力,即使会有短暂的压力与不快也能通过及时调整心态,适应艰苦的环境,使自己的生活继续进行下去,以寻求更舒适地生活方式。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可以通过锻炼来掌握的一种能力。 现代人太敏感,有研究指出在社会交际中如果对环境、他人的行为过于敏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中国,有很多学者研究并推崇钝感力,有学者认为在教育方面需要钝感力,教学中对学生的错误钝感,既给了学生空间又使教师不过于教导学生而产生过犹而不及的效果;也有学者认为在职场中,不仅是职员,管理者也需要钝感力,具备忍耐力、包容力、专注力、进取心和身体素质方面的钝感,才能适应忙碌的职场生活。但是钝感力究竟要发挥到什么程度才是正确的,还有待研究。
日本的和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由圣德太子在对中国的儒教、佛教和法家思想等深入研究之后提出来的。圣德太子的十七条宪法对日本人的思想有很大影响,十七条宪法的第一条强调了“以和为贵”后,“和”的理念便成为了日本人的生活原则之一。有学者研究日本的暧昧用语与和精神的关系,由于日本人注重与周围的和,对集团的依赖性很大,所以在与人交流时,由直接表达变为间接表达,重视社会群体的团结,回避冲突,不把观点强加于人,一边寻求对方的共鸣,以心传心,来表达言外之意,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持潜意识中的和的观念。可以说和精神是形成日本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社会发展,和精神的内涵也有了变化与补充。理论运动的创始者丸山认为“和”就是将自己融入周围的环境,与对方和睦相处。而钝感力的目的就是如此。
和精神离不开集体,钝感力也是如此,通过调整自己来融入大集体。正因为有集体这样一个大背景,才会有个体追求与大家和谐相处的想法。然而,在集体中,维护个人自身的平衡也是有必要的,不能为了集体而丧失自我的个性。钝感力也是如此,钝感的确能使生活轻松快乐,但不考虑周围的环境,一味地钝感下去,反而会对周围产生不必要的麻烦,也就称不上和谐相处,便也就丧失了和精神的精髓。
本文以《钝感力》一书为切入点,以一个读者的视角来看钝感力所反映出的日本人的和的精神,在分析钝感力的运用与其作用的同时,结合书中的事例并列举分析和的精神在日本人生活中的体现,来研究钝感力的局限性,研究如何恰当地运用钝感力去贯彻和的精神、和精神对于日本社会的影响,以及日本社会在发展中和精神的变化。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阅读《钝感力》一书时,对于书中既有赞同作者的部分,但也有不赞同的地方,在分析钝感力的运用与其作用的同时,结合书中的事例并列举分析和的精神在日本人生活中的体现,来研究钝感力的局限性,研究如何恰当地运用钝感力去贯彻和的精神、和精神对于日本社会的影响,以及日本社会在发展中和精神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