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战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为国民医疗卫生福利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日本早在20世纪初就形成了由覆盖职业人群的雇员保险和覆盖非职业人群的国民健康保险组成的医疗保险制度。经济发展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工业和服务业人口比例从1950年的50%上升至1960年的67%,致使雇员保险覆盖率迅速上升,为日本实现全面医疗保障计划提供了成熟条件。50年代末,日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已高达90%,1961年通过立法实现全民医疗保障水到渠成,在此基础上,1978年日本对65岁以上老人实行免费医疗。进入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了发展迟滞阶段并延续至今,同时日本进一步向超高龄社会进展。
二、研究现状
高龄者医疗保险制度是日本医疗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制度以在职劳动者缴费和财政的转移支付为主要资金来源,实质是为高龄老人提供医疗福利。该制度设立之初便埋下隐患。随着老龄化和少子化形势的日益严峻,这一制度使在职劳动者社会负担不断加重,医疗保险财政陷入困境。日本政府为了赢得国民信赖,建立可持续的医疗保险制度,对高龄者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改革。但是,急速的高龄少子化、经济的低速运行、国民健康意识的增强,使日本医疗保险改革的外部条件不容乐观。这对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具有启示意义。
作为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日本医疗体制的完善程度堪称世界一流。更重要的是,日本的医疗保险几乎覆盖全体国民,加上日本的医疗技术和服务总体水平比较高,在日本一般见不到“看病难”或者“看病贵”的现象。此外,由于日本没有像美国那样实行家庭医生的制度,因此所有患者都有权利自由选择到大医院挑自己信任的名医就诊。由于日本媒体的监督功能比较强等原因,日本也几乎不会发生医生收取病人红包的事。
不过,日本的普通国民或是为国民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生们也并非对本国的医疗制度毫无怨言。日本媒体就曾讽刺日本的医院“排队3小时,看病3分钟”。在日本的大医院,排队也是司空见惯的事,只是不会像国内某些知名医院那样出现患者通宵排队等待挂号的现象。日本国民生病之后大都首先到附近的个人诊所就诊,如果确属大病需要综合检查或住院治疗,诊所会向患者推荐合适的大医院。
三、代表性观点
日本高龄者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就是在人口老龄化危机和经济增长低迷的大背景下,严格控制老年医疗费的过快增长,以保持制度的稳定性。中国老年人口的增加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也将给医疗保险制度带来巨大的压力。我国政府要加快这方面的法律建设,尽快出台相关法律,使老年护理成为有法可依的制度。保险体系设置上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针,应从老龄化问题突出的城市开始,逐步推广完善,扩大覆盖面。在保险基金的缴纳上,应由个人、企业、政府根据各方面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各自承担的比例。在护理机构设置和实施上,应和社区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社区资源优势。医疗机构是医疗服务的供方,是控制医疗费用的源头,医疗机构的行为直接决定着医疗费用的增减。要改革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必须配套改革医疗机构,加强管理。
四、研究方法
第一,对先行研究归纳整理的基础上划定研究对象。第二,对日本的后期高龄者医疗制度进行资料搜集,归纳整理。第三,对比分析两国差异并归纳总结。第四,提出对日本及我国完善医疗制度的对应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