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竹林中》与《罗生门》看文学与电影的相关性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编 辑:日语论文网发布时间:2023-06-02

课题研究现状:

众所周知,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是根据日本著名小说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短篇小说《竹林中》改编的,围绕着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差别,中日学者作了广泛的研究。

1.对小说原作和电影主题的研究

佐藤忠男在「小説『藪の中』と映画『羅生門』」(『新文芸読本 芥川竜之介』、河出書房新社、1977年3月)中描述了小说《竹林中》的主题是【人类利己主义的分析】,【人类基于各自的立场而去说谎,在这样的情况下,真实情况便不为所知。】而电影《罗生门》的主题是【人类的自我美化以及巧辩自我行为的正当化的完美性以及空洞性】。

增村保造在「壮大にして悲壮な天才」、(『黒澤明修成』、キネマ旬報社、1989年3月)中瞄准了小说《竹林中》【女人在丈夫面前被盗贼侵犯的时候表现出的却是喜悦这一心理】,批判了在电影里面像原作里这样的异常的心理现象并没有表现出突破性的提高。

徐雪蓉在「煙滅在竹林中的真相?―從文学/電影叙事、論『今昔物语集』到『羅生門』中「欲望」主題的延異」、(『日語教育與日本研究 国際学術論文集』、政治大学日本語文学系、2004年2月)中,对电影和原作主题、故事的构成、事件的真相、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详细探讨。她的论点简单来说就是电影和小说原作的主题,重点都放在“色欲”上,而且都是对《今昔物语集》中“贪欲”主题的延伸。

2.小说原作和电影内容的研究

青柳里沙在「黒沢明『羅生門』をめぐって」(金沢美術工芸大学紀要,2006 年第 50 号)这一篇论文中、阐述了电影和小说原作之间的细节的对比。电影的最后逆转了小说暗淡的结局。从芥川的《罗生门》的结局到黑泽明的《罗生门》结局对光明的追求,以这样的排列次序达到逆转的目的。

矢部正志在「脚色作品は原作を越え得るか―映画『羅生門』をめぐって」(日本文学誌要,1998 年第 58 号)这篇论文中、对“黑泽明的导演作品《罗生门》和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原作《竹林中》的整体构成,登场人物,细节的设定与改编人物、真相推理、主题、以及作为一个商业电影的结局等的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而在他的论文一开始提出了一个现象,就是现在的电影和电视剧中,70~80%以上的是由小说改编的被影像化了的作品,也就是所谓的『原作东西』。最后在把原作和电影做了对比之后,他对“添枝加叶的作品能超越原作”这一论点提出了疑问。

安部佳奈子有一篇论文叫做「≪付録≫芥川龍之介『藪の中』の映画化・舞台化―制作者の試み」。当时在写这篇论文的时候,根据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被电影化的电影有共计三部作品,被舞台化的作品只有一部。原作小说《竹林中》是芥川龙之介1922写的。1950年黑泽明以这部小说为基础,导演了电影『罗生门』。1996年,佐藤寿保导演了电影《草丛中》。1997年,三枝健又以这部小说为基础导演了电影《MISTY》。把这部小说舞台化了的是作品THE•ガジラ。安部佳奈子在论文里面,对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原作,电影化的三部作品,舞台化的一部作品进行对比,探索各自的作品是如何根据原作改编的?该事件的《真相》是怎样思考的?『主题』在哪里?,从而探索这些作品的制作意图。

综上所述,先行研究大多都着重于对小说内容、人物、艺术技巧的比较,但是对于原作和电影化的作品之间主题的对比研究相对较少,即使是有关于主题的研究,也主要限制在对原作主题的研究,对于原作与电影主题之间的差异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因此本论文主要探讨原作和电影之间主题的差异以及产生这种差异的时代与人物自身的原因。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电影诞生百余年来,便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始终相互提供着更好的解读方式与表现形式。将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使得电影和文学都更加丰富多彩的同时,也会提供给读者(观者)另一个理解同一部作品的视角,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很有意义。日本由小说改编的电影总是能给人很强的感染力。由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今天我所要研究的是芥川龙之介的两部文学作品《罗生门》、《竹林中》以及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之间的关联性。

我此次选择通过《罗生门》这部电影作品来研究文学与电影之间的相关性是因为由黑泽明重新创作、导演的《罗生门》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品,它获奖无数,并为日本电影登上世界影坛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也因为《罗生门》的巨大成功,黑泽明一举成名,从此奠定了他在日本电影史乃至世界电影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由于这部作品的成功也掀起了研究芥川文学的热潮,并且引起了“罗生门现象”的流行与发展。


上一篇:中日狐文化对比研究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下一篇:日本时尚在中国大学生中受欢迎的原因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