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现状:
筷子,是中日两国最常用的饮食工具之一。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筷子出现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是世界上以筷为食的母国。筷子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棒,但它轻巧灵活,功能多样。且使用方便,物美价廉,不仅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进餐用具。更作为独特的文化载体,代表着“汉字文化圈”,更通俗地讲叫“筷子文化圈”的文明气息。中日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人进餐也使用筷子,“箸”这个战国时代便和中国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古字,至今仍通用于现代日语,意指筷子。筷子的使用从中国传入日本,后经过历史的变迁和演化,融合了不同的民族特色和异域文化,作为内涵丰富的文化载体,充分反映了两国文化的差异。
一色八郎在《箸》中提到了筷子的很多方面。从用筷子的国家中看每个国家的筷子因为各自饮食习惯等差异导致的筷子的形状,用途等不同。又提到了日本筷子在生活,风俗神话方面的故事,提到了筷子对于日本人来说,是“命の杖”。可以看出筷子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阿部正道在《箸のはなし》中的第二章,对筷子在万叶,近世,现代这三个时期中与日本文化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多田道太郎也对筷子表现出他的欣赏,将筷子视为“高级工具”,“仔细考察叉子,就会发现叉子其实从纵向延伸了人类的手指,也即叉子是人类手指的延长。”“与之相比,筷子必须手握两根小棒加以操作。如果不加操作,根本无法发挥其工具的作用。”“若从用手指灵巧操作这一点来看,或许能说筷子是最高级的工具,在这一点上叉子无论如何都不占优势”。
国内的学者对中日筷子文化也进行了一些研究。发表了一些论文。2012年,孙丽娟在《从筷子看日本文化》中说明了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同时与自己的民族特点结合进行相应的改造,通过筷子这一生活中极为普通的餐具可以窥见日本的独特文化内涵。2016年,余丹菊在《从筷子看中日文化的差异》从中日筷子的形状差异中看中日文化差异,从筷子的忌讳看中日生死观的差异,发掘出根植于两国国民根性深处的迥异文化内涵。2013年,苏亚琼在《从筷子浅析中日文化差异》也从中日筷子在外观,习俗,起源跟发展历史的差异进行了研究分析。2010年,王松华在《从筷子使用礼仪看中日文化差异》中对筷子使用礼仪进行研究,写出了中日文化的差异。提到中日用筷礼仪,很多禁忌都有着相通相似之处。但中国的用筷礼仪中“三长两短”和“当众上香”是特有的,暗指对死亡的忌讳。由此在中日生死观方面的中日文化也进行了阐述。2012年,零月莹在《浅谈筷子文化》中提到了筷子作为一个独特的存在,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几千年来筷子在饮食文化上的发展演变几乎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筷子文化的传承发展足以窥见到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虽然关于中日文化差异的对比等研究很多,但研究筷子这一个小物件并分析中日文化差异的并不多,所以本文将通过文本收集,阅读和研究专家学者以及国内外的相关领域的著作和论文进一步研究中日的筷子文化并由此分析研究中日文化差异。
课题研究目的:
各个国家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都渗透在每一个细小的地方,这小小的筷子就折射出两国历史、文化上的不同点。
本文通过对中日筷子在历史,外观上的不同,使用习俗习惯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来研究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能更深入的认识日本文化。
通过比较分析中日筷子文化的不同,探究其产生不同的原因,对其细细品味,以筷子这个小物件作为一个出发点,一个桥梁,去更好的接触日本文化,去感受日本文化,去探究日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