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背景与目的
要是问道谁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童话作家,恐怕很多人会回答是安徒生吧。宫泽贤治可以被称为日本的安徒生,是日本儿童文学史上具有象征性的人物。在2000年日本朝日新闻的问卷调查中,在一千年中最受欢迎的日本文学家里,宫泽贤治排名第四。宫泽贤治在生前几乎没有名声,37岁就与世长辞了。他出版了童话集《要求太多的餐馆》,但是完全没有销量,生前获得稿酬的作品只有一部童话《渡过雪原》。但在死后,他的作品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被众多的日本人所喜爱。
在童话作品中表现出非凡才华的宫泽贤治,同时又是农业指导家、佛教徒和社会活动家。他的小说将童话的奇思妙想和小说的创作方法相融入,给人一种奇妙、无法言喻的美感。独特的空间感觉,奇幻的写作风格。在宫泽贤治文学当中,说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非《银河铁道之夜》莫属。
本论文通过分析《银河铁道之夜》的结构、主人公以及童话的主题,对作者的意图以及作品的独特性做一番探究。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为了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参考了以下几类资料。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专家学者对《银河铁道之夜》的研究大多针对宫泽贤治的宗教信仰以及他的生死观对作品进行研究。特别是通过宫泽贤治对法华经的信仰来研究其作品的文章,更是占了绝大部分。而关于《银河铁道之夜》,研究它的构造的文献资料也难以找到。由于相关资料不够充分,目前而言国内对宫泽贤治研究的专家学者并不是很多,《银河铁道之夜》相关的著作更是少之又少。关于宫泽贤治的文献资料也以对日本文献的翻译为主。
国外研究现状
在日本方面,情况要比国内好得多,关于两人的研究资料为数众多。特别是关于《银河铁道之夜》的文献更是数不胜数。
经过入泽康夫、天泽退二郎等贤治文学研究者多达数年的推测及缜密的调查,《银河铁道之夜》实际上存在四次易稿。第一稿写于1924年,但第一稿及第二稿仅残留了一部分。第三稿大约写于1926年,第四稿写于1931年左右。贤治文学的研究者最终将《银河铁道之夜》分为了“初期形”及“最终形”。初期形即第三稿,最终形即第四稿,在筑摩书房版的《校本宫泽贤治全集》中,初期形及最终形被收录于第九和第十卷中。现在读到的单行本及被收录于作品集中的《银河铁道之夜》几乎无一例外都采用的是第四稿,也就是所谓的最终形。
在日本国内,对于宫泽贤治作品的研究,各个时期的主流观点都不尽相同。比如,至少是到1950年为止,还流行着一种观点,仍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贤治在写作的过程中,是跳过了“构想”阶段,而不过是把泛上心头的形象照着原样写了下来。譬如,草野心平在《宫泽贤治觉书》中就有如下的叙述:“······没有有意识地去构成作品。只是把笔当做媒介,在纸上移动,把时时在心象中明灭的现象原封不动地写下来。”而这种猜测竟是出自于贤治为自己的童话集《要求太多的餐馆》所写的一句广告语:“······不论再进行怎样的内省及分析,确实是所说的那样,是当时心象中出现的东西。”
之后,对于《银河铁道之夜》,绝大多数的研究者都认为,这是一种通过构想的有意识的创作。
谷本诚刚在《宫泽贤治与幻想性童话》中,把《银河铁道之夜》与《爱丽丝梦游仙境》和《哈里·波特与魔法石》做比较。路易斯·卡洛尔在《爱丽丝梦游仙境》中,只写了半张纸,就结束了导入部分。J·K·罗琳在《哈里·波特与魔法石》中,从第一章《大难不死的男孩》的第二页起,就让来自幻想世界的不速之客登场了。他指出贤治写了整整五章的现实空间实际上是特意的安排。
而肋明子在《<银河铁道之夜>之旅》中,直接指出焦班尼的孤独是银河铁道之旅的念头的根源。而描写现实空间的整整五章,正是为了突出焦班尼的孤独。
松田司郎在《宫泽贤治的童话论:贤治童话的原风景》的第四章“关于作品的构成”中,论述到佛教的慈悲心正是焦班尼精神发展的根本。他指出那也是向着贤治的宗教思想完成的道路。
在《新修宫泽贤治全集》第十二卷的解说中,解释了为什么宫泽贤治会给主人公取一个外国人的名字。不止是主人公焦班尼,连坷贝内拉、欺侮焦班尼的扎内利也都有一个意大利似的洋名。书中认为,不只是人物的名字,包括这部作品的主题、贫穷孤独的少年现象、自我牺牲等等,都受到了十九世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的影响。
预期得出的结论
本文旨在对《银河铁道之夜》的进一步了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一个宏观的分析。并整理和总结关于《银河铁道之夜》的先行研究,阐述自己的观点。
1.说明《银河铁道之夜》经历的四次易稿及其前后变化,以及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
2.根据宫泽贤治的其它作品,透视《银河铁道之夜》中的主人公焦班尼和坷贝内拉。
3.从孤独、死亡、对幸福的追求等角度,分析《银河铁道之夜》的主题。
4.通过《银河铁道之夜》中连接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的天气轮柱,来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宗教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