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现状:
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故事发生在20 世纪60年代。当时的日本正处于由战后复兴到高速发展的经济转型期,快速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空虚感等一系列负面影响使人们的精神危机也与日俱增。物质生活的丰富与人的欲求膨胀,造成了精神世界的严重失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心理距离拉大。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像无根的浮萍,孤独、虚无、失落,却又无力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都市的繁华,掩饰不了人们内心的焦虑。那是一种微妙的,无以名之的感受。1987年村上春树就以《挪威的森林》为书名写了一本青春恋爱小说。
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渡边、木月、直子、绿子、永泽、玲子等都带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不同的个性特征又绽放出不同的色彩与光芒,鲜明地反映了日本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不同阶层的青年在面对社会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王虹艳在《他抚爱她就像抚爱自己的伤口》(2003)中曾说“绿子是阳光下的脆弱的拯救, 而渡边和直子是在黑暗中才会开得灿烂的花朵, 所以他们注定只能错过──这是青春与伤逝的故事。”村上春树透过笔下的主人公直面都市人迷乱而无助的生存状态,还试图以多种“ 药方” 实现都市人的自我救赎,但并未达到效果。之所以出现阳光与黑暗、青春与伤逝这种强烈的对比,就这正如梁媛在《二重空间视阈下村上春树文学世界解读》(2016)中提到村上春树作品常常采用二重空间视阈巧妙地设置现实与虚幻的二元结构,而这种结构更有助于更丰富更有层次的人物心理以此构造出独特的彼岸世界与现实世界。在张文彬的《森林中的彼岸世界》中提到“在<挪威的森林>中彼岸世界被设置在了一片茂密的森林中,其所传达于读者的是无尽的孤独、迷茫以及举棋不定的游移。”在宋阳的《非现实世界中的现实存在》一文中以玲子为例,详细分析了一个在彼岸世界游离后逐渐寻找到迷失的自我回归现实世界的形象,这也恰恰反映了《挪威的森林》存在着虚幻的彼岸世界与现实世界。
研究者更多的是对《挪威的森林》的主题及创作特色的详细研究,其中虽然对从主人公性格特征的研究也较多,但是从人物及内容方面探究理想中构造的彼岸世界和现实世界这方面的文章较少。本论文在前人对《挪威的森林》的研究基础之上,以彼岸世界与现实世界为线索,深入了解各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进一步感受《挪威的森林》中各主人公以及内容所带来的两种世界。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小说中几位主人公鲜明的个性特征以及其在面向社会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与精神状态,是日本战后那一代人在不健全的生存状态下的缩影。特殊的时期使得这一时期的社会青年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人生观,而独特的人生观又影响着他们对生死的看法,决定了他们的生死观。本文将人物色彩和故事内容分为彼岸世界和现实世界两部分进行研究,文章前半部分从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故事情节对理想中的彼岸世界和现实世界进行详细分析论述,后半部分主要论述导致两种世界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