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现状:
日本明治时期,随着资产阶级的萌芽与发展,西方的文化思想也对日本本土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然而这时的日本,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思想文化上,都对西方文化算盘接收,最能反应这点的就是作为西方思想体系的“个人主义”思想。
然而东西方思想之间产生的冲击却又让一味追求西方思想的明治知识分子们迷茫不安。夏目漱石笔下的“先生”这一形象,矛盾、无助、至尊悲观而又内心孤独,这正是大部分明治时期知识分子的代表形象――利己主义者。夏目漱石的《心》,充分的体现了他对明治精神的批判。而他的这种批判精神,及其深刻的思想性,也对日本文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孙萍在其《夏目漱石小说但括号<心>的主人公自杀悲剧探索》中指出,明治维新虽然使日本一跃成为了亚洲强国,却也带来了消极影响,社会矛盾加重,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处境不良,以《心》中的“先生”形象为代表的明治知识分子对明知时代的期望彻底破灭,从而也对自己的人生无望。她认为,《心》,深刻的剖析了利己主义及知识分子可恶、可悲、可叹而孤独的内心世界。
李素在其《夏目漱石的<心>中的“明治精神”》中,阐述了明治精神的本质与形式,而其主体――明治时期的知识分子更是具有双重性格。而《心》中先生的悲剧,更是现实中的普遍的知识分子的悲剧,而这悲剧的根源,还是日本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冲突导致。
而陆晶菁的《从<心>看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思想》更是在李素的研究上,进一步的指出了《心》的本质,是一部极端利己主义者的忏悔录。
而黄建华的《夏目漱石与其晚年代表作<心>》则认为,明知时代人们盲目追随西方思想文化,然而这时的日本,虽然表面上因“文明开化”而极度繁荣,可在其背后,当时的日本知识分子却因为从东方思想文化向西方思想的转化中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变得自私自利,悲观厌世,甚至不安绝望,终于不堪重负,明治精神也就此结束。
最后,叶琳从心理学角度来,在其《对明治末期知识分子心灵的探索》中,阐述了《心》一文,通过大量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分析,剖析了知识分子可恶却又可悲可叹的孤独内心世界。
各种研究分别从历史文化角度,心理学角度等方面对明治时期知识分子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向人们展示了明治时期知识分子们的可恶可悲可叹却又孤独的内心世界。本文通过对《心》中“先生”的形象分析来看明治时期知识分子的明治精神与利己主义。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明治时期西方个人主义思想传入日本,但是在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的催化下,在强烈的外来文化冲击下,日本固有的传统文化思想的丢失以及利己主义的弊端也随之而来。《心》,揭露出了在时代的巨变下,日本的知识分子的那些不可避免的人性的阴暗与孤独,在日本文学史上也具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夏目漱石通过《心》,以“先生”形象为代表刻画出了明治时期知识分子其内心的矛盾性,并且以先生之死为结局,暗示了明治精神的结束,也表达出其对明治精神的批判。
虽然小说中人物思想意识所赖以形成的社会环境如今已过百年之久,然而夏目漱石对于明治时期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探讨仍然会给人以很多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