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1)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命题:
本课题试图对同以1930年代中期满洲地区为背景的姜敬爱的小说《盐》和罗骆宾基的长篇小说《边陲线上》进行比较文学的研究。
(2)研究目的:
姜敬爱是韩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性作家,她一共创作了2部长篇小说、19篇短篇小说、8首诗、20多篇随笔。她的作品大都以现实主义为主,通过自己的亲身经验和敏锐的观察,从独特的角度形象地揭示女性形象的生存状况,塑造了或屈辱或自私或觉醒的各色女性形象。姜敬爱的创作处于特定时期,她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主要是19世纪30年代的韩国间道的现实生活,来描写当时社会低层阶级市民生活的悲剧。作者的生活经验是她的创作源泉,姜敬爱把自己看作社会的成员,认为自己是独立的存在,并不是男性的附属品、家庭的奴隶。
骆宾基早年生活在吉林省珲春县,直到1933年离开,日军的炮火把作家逐出了故乡,从此他失去了记忆中的乐园,四处漂泊。处女座《边陲线上》反映东北抗日义勇军斗争。当时骆宾基19岁《边陲线上》所选的题材是活动在东北边陲的一只抗日救国军抗日斗争的艰难历程。在这部小说里,读者看到的是一支在恶劣环境中从事抗日斗争的鱼龙混杂的队伍。这支队伍成分复杂,有学生、有商人、有苦力、有教师。这样的队伍当然最终走向溃散,而作家还是让正义力量的代表刘强率残部与高丽红党汇合继续抗日。
当时满洲是近代移民过程中形成的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地区,根深蒂固的阶级理念,持续激烈碰撞的多层意识形态的地区。也因此需要对满洲,这个具有多重性的地方,近代主体们的认识是在哪里如何发生碰撞与交流进行研究探讨。而在中韩两国文学史上,满洲叙事始终只被低估成属于文学史的范畴,是很可惜的。
本课题希望在此基础上,在进行姜敬爱的《盐》和骆宾基的《边睡线上》的比较研究时,与比较两者内部的关联性相比,需要更细致精密的探究,针对两个作品中共同流露出的近代的构成意义找到新的文学意识。
(3)研究意义:
本课题将通过研究分析姜敬爱的《盐》和骆宾基的《边睡线上》中的时代背景,人物形象,和小说中主要人物意识觉醒的过程,去挖掘出满洲的中韩流民的苦难史,试图揭露出两者之间的关于近代化的共性与个性。
本课题研究总体上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历史性因素,两位作者的人生经历,创作背景。就姜敬爱,骆宾基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经历进行分析考察,分析造成二者意识觉醒的内外因素。
第二,中韩移居民思想进步的差异。以作品《盐》、《边陲线上》的原文本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探究作品中出现的中韩移民的思想变化过程及原因
第三,满洲作为中韩文化交汇处的历史意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时期,满洲汇聚了拥有多样的意识形态的人和文化,在多元化的接触过程中,具有推动文化、历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