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现代汉语中,“是”的出现频率极高,用法及意义多样,一直是语学家们研究的热点,也是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时必然会遇到的难题。例如,在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中,“是”一共出现了1799次,可见其在现代汉语中的重要性。
本课题将通过对《许三观卖血记》中韩译本的对比研究,探讨“是”的不同用法、不同意义在韩语中的对应形式。本课题将根据 “是”的词性、结合“是”字所连接的前后句子成分关系,分别整理归纳对应的韩语形式。此外,本论文也将对“是”的韩语翻译提出一些建议。
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根据语料库统计结果显示,“是”作为现代汉语中出现频率第三位的汉字,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国内外汉语研究学者们对“是”的研究成果也很丰富。
国内一些学者研究了韩国人学习“是”字句的语法偏误,如于海瑶(2013)在《韩国留学生汉语写作中_是_字句的偏误分析》中指出,韩国人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以及汉语和韩语顺序不同等原因,经常出现“是”字遗漏、误加、顺序错误等偏误,由此可见“是”字句中韩对应研究的必要性。
一般情况下,“是”字句和韩语“이다”对应的情况最多,但两者在不同的语境中也有不可以对应的情况,韩国学者也对此进行了一些研究。张玉(2015)分别列举了中文“是”和韩文“이다”句子的构成,总结了“是”字句主要可分为‘是Y’,‘X是Y’, 和‘Y是Y’三种形式,并根据Y的范围探讨了X和Y的意义关系,同时还对比了两者的句子成分并简单分析了“是”字句在韩语中的对应形式。陈烈(2012)分析了韩文“이다”句子的三大类构成并分类分析了其中文对应形式。李珠恩(2007)以《老乞大諺解》和《朴通事諺解》为文本,分析其中出现的“是”字句,指出现在汉语中“是”的用法相较于古代“是”字句的用法有一定变化,主要表现为“是”作为指示代词的用法变少了,在多数句子当中用作判断动词。论文中虽然列举了文本中的“是”字句以及其对应的韩语翻译,但并未对 “是”字句在的韩语中的意义或用法做出分析总结。孟相美(2013)对“是”字的词性、起源、从古到现代的意义和用法 进行了考察,总结古代汉语中“是”字主要作代词、形容词、连词、动词、系词,而现代汉语中“是”则作动词、连词、副词、形容词、代词和叹词,并且列举了对应例句和韩语翻译。谭娜娜(2014)将中文“是”和韩文“이다”都归类为介词,并且从语言类型的角度分析了两者的共同点及差异,指出两者都在句子中起到表示确认和从属关系的作用,同时也分析了两者可以对应和不可以对应的情况。美玉(2016)认为韩语“-이-”句式和汉语“是”字句都表示肯定意义以及起判断的作用,但两者在句中的成分不同,起作用的方式也不同。例如在表示肯定意义时,“-이-”和体词作为整体充当谓语,而“是”则是根据其后所接词性的不同,充当不同的成分。
目前,中韩学者多着眼于“是”字句和韩语“이다”句型的对应,对两者可以对应和不可以对应的情况做出了总结和归纳,但对于“是”字在韩语中的多种意义和用法还暂时缺少一个较为系统的总结,本课题预期将通过归纳整理弥补这一不足。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本论文除绪言外,大致分成两大部分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将简要阐述中韩对“是”字句以及“是”字句韩语对应形式的研究情况和研究成果。就前人对“是”字句的分类研究情况进行整理。
第二部分:以《许三观卖血记》的中韩译本为本文,按照第一部分对“是”字句的整理情况,举例进行分类分析,对“是”字句在韩语中的意义和用法做出总结,并对“是”的翻译提出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