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1.研究目的
近年来,各国的电子书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其中,中国与日本在电子书早期发展中拥有数字版权归属确立起步较晚等相似的背景,但随后却逐步异化。本文旨在对中日电子生态圈几个组成要素的比较分析基础上,分析两国电子书发展的不同特点及各自的优势,从而得出对我国电子书生存发展的相关启示。
1.2.研究意义
日本作为出版大国,电子书行业蓬勃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系列问题正是我国出版社行业现在所亟待解决的,通过中日两国电子书市场的对比便能得出日本电子书市场发展的经验,从而使我国电子书行业得以借鉴。
2.已了解的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电子书是指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讯息内容数字化的出版物以及植入或下载数字化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讯息内容的集存储介质和显示终端于一体的手持阅读器。代表人们所阅读的数字化出版物,从而区别于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出版物, 通过数码方式记录在以光、电、磁为介质的设备中, 借助于特定的设备来读取、复制、传输 。
2.1.国内研究现状
用于阅读的文本文件被认为是电子书的早期形式,例如早期的计算机联机手册。20世纪70、80年代,国外数字出版商进行了一些电子书出版尝试,其主要文件格式是纯文本格式,到了90年代,出现了一些以CD-ROM为传播介质的电子书,但是这期间的电子书版权无法得到保护,因为电子书的文件在计算机中可以任意拷贝,带来了严重的版权问题,电子书的发展非常缓慢。而1999年基于数字版权保护技术(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的电子书在国外出现,促进了电子书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出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网上交易和传播的电子书、报、刊等数字内容越来越多,2005年以来,政府部门加大了对数字出版产业的重视和扶持力度,数字出版在2006年被国家列为“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伴随着电子书的迅速发展,政府和学者对电子书的研究也越来越来深入。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昨2010年10月10日日在其官网发布了《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发展电子书产业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全文共20条,提出建立电子书行业准入制度,对从事电子书相关业务的企业实施分类审批和管理。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每年发表的《数字出版行业年度报告》分析了电子书产值、数字技术、阅读终端、政府政策、盈利模式等以及可预见的未来发展前景和趋势,相关人才的培养等有关电子书行业的方方面面。
北京印刷学院的黄孝章教授和复旦大学张志林教授所著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研究》(2005)对目前有关数字出版的相关概念、数字出版的发展历程及国内外数字出版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做了全面的概述;阐述了数字技术对传统出版业出版流程、产业链及人才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分析了内外部环境对我国数字出版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及技术等环境对数字出版行业的影响;分析了我国数字出版行业发展的特征、市场环境发展状况及细分行业(如电子书、数字期刊、数字报纸、网络游戏、图书搜索、数据库出版、手机出版等)发展状况;分析和研究了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模式、金融危机环境下数字出版的发展策略及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势。这对推进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健康稳定的向前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李思屈(2008)长期从事传媒及文化产业研究,尤其对数字娱乐产业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2009)以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为着眼点,对电子书相关产业进行分析。
2.2.国外研究现状
作为出版大国之一的日本,电子书相关的研究不胜枚举,研究方向深入到社会各个方面。在这里选取与电子书发展相关,引起社会关注的相关著作进行简单的介绍。
由日本经济产业省监制,数字行业协会(一般財団法人デジタルコンテンツ協会)所编著的《数字行业年度白皮书》(デジタルコンテンツ白書2013)对日本电子书行业进行了各方面的分析。
小岛正美,池田展敏,木村清(2005)对电子书所带来的社会伦理问题进行了探讨,编著了《情報社会のデジタルメディアと社会倫理》
大石裕(2006)就电子书行业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著有《デジタルメディアの人材育成》
斉藤孝(2005)在《デジタルメディア》中探讨了电子书今后发展的趋势和技术更新。
综上所述,近年来中日政府部门和学者都加强了对电子书行业的相关的研究,其研究维度也极其宽广,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也有不少学者对不同国家的电子书行业发展进行了对比研究,然而,专门对比中日电子书行业的发展的研究稍显不足,中国与日本在电子书早期发展中拥有数字版权归属确立起步较晚等相似的背景,但随后却逐步异化。本文旨在对中日电子生态圈几个组成要素的比较分析基础上,分析两国电子书发展的不同特点及各自的优势,从而得出对我国电子书生存发展的相关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