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谈起日本,普遍的观点都认为日本是一个“集体主义”国家,缺乏“自我意识”是其显著特质。日本社会处处充满集体主义,几乎做事都离不开团队行动,个人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在集体中很好的运作配合就可以。正是因为日本人的“集体主义”观念比较强,而这种强烈的集团意识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济带来了繁荣,因之导致很多时候这种“集体主义”观点被绝对化。换言之,一般认为,日本人没有主见,严重缺乏“自我意识”。
关于日本人“自我意识”的研究不在少数,在我国如汤红霞、梁红梅就分别在《日本人的集体主义中分析日本人的自我意识》、《从日语人称代词探析日本人的自我意识》各自论文中论述了日本人自我意识的存在性。肖传国的《日本人的内外意识与日语表达》、杨静的《日本人内外意识的言语表现》以及赵淑玲的《日本人的内外意识与集团意识》等都提出日本人受内外意识影响使得日本人在不同的场合中使用不同的语言来区分“我方”与“他方”。由于内外意识的影响而导致日本人在体现自我的范围也相应变化。日本国内论述日本人“自我意识”的论著不计其数,其中,笔者受廣瀬幸生、長谷川葉子两位撰著的《从日本语中看日本人》一书启发甚多。该书对日本人的自我意识的存在性做了论述并认为,日本人常用的敬语、授受关系,亲族指示语的使用实则是日本人注重自我意识的一个论据。书中还提出了内外意识是自我意识流动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并通过研究日本会话中的“心理术语”指出,日本人的自我不但是流动的,而且还是绝对的。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人的“自我意识”不仅存在,而且还具有流动性。
日本在全球化发展中占着重要的地位,根据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发布的海外日语学习者人数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海外日语学习者总人数上涨至398万4538人。从2012年7月开始直至2013年3月,通过海外各国的大使馆等、共面向203个国家进行了调查。目前从事日语教育的中小学、大学、日语培训机构等共计有1万8500家。在136个国家,地区中,进行日语教育的相关机构同比前次上涨了7.5%,共计增加1万6045所。从国家、地区来看,中国的日语学习者人数同比增长26.5%,达到104万6000人,印度尼西亚约87万2000人。据此可知,全球学习日语的人数日渐增多。因此,把握日本人的“自我意识”对与日本人顺畅交流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文献综述: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一、前言部分
写作目的:
本文以会话为中心探析日本人的自我意识的存在,同时探究日本人“自我意识”的流动性及其绝对性。具体而言,主要通过实际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对话探究日本人的自我意识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论述内外意识对日本人“自我意识”影响,揭示日本人“自我意识”的流动性,同时明示日本人“自我意识”的流动性和绝对性的关系。最后,结合日本自然、经济、文化等分析影响日本人的“自我意识”的因素。
相关概念: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我意识是具有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等特点。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即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三个子系统构成。自我意识的形成原理包括:正确的自我认知、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提升和关注自我成长。人生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自我意识的形成各有特点
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趋势产生的原因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
(一)日本人“自我意识”的存在
在日本人的日常会话交流中,日本人在公众场合称呼自己的父亲母亲时为“母亲”、“母亲大人”、“父亲”、“父亲大人”,而在家中称呼自己的父母亲是则是“妈妈”、“爸爸”。因为场合不同,在称呼上需要相应地改变。这种变化体现的是日本人对自我教养的重视,而非缺失自我。根据不同场合的语言对应,并不代表日本人“自我意识”的缺失。
日本人在会话中体现自我的表现形式不止一处,在尊敬语,授受关系,人称代词的欠缺,亲族指示语上都有体现。在日语会话中会常省略句子的人称代词,这些人称代词的省略不是说日本人不在乎自我,而是日本人更加在乎人际关系,因为日本人不把“自我”作为单个主体来考虑,而事事考虑对方的存在。因此日本人的自我意识的实质也就是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这一点上。
(二)流动自我与绝对自我
通过对会话的分析发现,日本人的自我意识并非是不变的自我。例如,日本人的会话中,拜访者询问自己的上司是否在场时,在回答拜访者时并不使用相应的敬语形式。因为上司在这种场景中属于内部人员,并不需要尊敬语气。在会话中,随着场景不同,内与外的范围变化,日本人的自我范围也随之变化。因此,日本人的自我意识并非是单纯的固定性。
日本人虽然在日常会话中很少使用“我”之类的人称指示代词。但是在幼儿教育时,接触日语会话首先会用到“我要……”、“我想要……”从这点就可以看出日本的自我意识其实在幼儿时期就开始培养。在《菊与刀》中提出日本人的耻感文化,在日本人的观念中,保持当事人面子的完整是所有行为的最高目标。无论事物的根本对错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被他人发现自己做错这件事情。因此,日本人在做事上以不被人发现自己的过错为动力,因此日本人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都以不被发现错误的自己为目标行动。而这另一个层面上来说就是日本人自我的绝对性。
(三)日本人“自我意识”的成因
通过分析日本人的会话,证明日本人的自我意识是存在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并且随着场景的不同,内外关系的影响而存在着流动性。但是,日本人的自我也具有其绝对性,耻感文化的影响是日本人其保持自我绝对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这些变化都是与日本的自然环境,经济,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四面环海,与外界隔离,山地面积占绝大部分,视野狭窄思想封闭对日本人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
明治时代以来随着日本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西方思想文化的输入,经济的提高,日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寻求开放,自由的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该时期许多文学作品都透露寻求个性解放的思想。
二、 总结部分(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预测)
以会话为中心探析日本人的流动的自我,首先从日本人的日常会话中选取几段会话,从日本语的语言上探讨日本人自我意识的存在性,论证了日本人的自我意识是存在于日本人的日常的会话中,并且以存在性为基础,继而探析日本人的自我意识是否具有流动性。日本人在使用尊敬语、授受关系、亲族指示语时,会根据地点,人物,日本人日常会话的内容也有不同,而究其原因正是因为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影响日本人的自我的变动。因此,日本人的自我也是流动的。日本人的流动的自我是受日本人内外意识的影响,而内外意识正是由日本的地理环境,文化氛围及其经济实力而影响产生。然而,日本人的自我不仅是流动的还具有绝对性,这点主要体现在日本人的羞耻文化中,日本人日常生活是以不以被人发现错误而行事,因此就是由这个绝对的自我因素,从而鼓励促进日本人的工作行事。
日本人的自我意识是与集体主义相生相存,实则上自我意识是从日本的集体模式中衍生出来,从而影响日本人的集体意识。日本人的自我意识不仅仅是存在流动的而且是对日本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是日本人生活工作的一部分原动力。因此日本人的自我意识是日本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
(一)研究内容
首先通过对日本语言文化的分析,在敬语,人称代名词,授受关系,亲族指示语方面来探究日本人的自我意识的存在性与流动性。其次通过日语中的心理术语以及日本人的耻感意识来得出日本人的自我意识不仅是流动的而且是具有一定的绝对性。最后通过对日本的自然经济文化来解析日本人的自我意识存在的原因。
(二)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和归纳法,首先举出实例,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大量阅读文献,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三)技术路线
第一步,搜集和阅读大量相关资料,写出论文综述;第二步,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第三步,撰写开题报告,列出论文提纲;第四步,撰写论文初稿。
(四)研究难点及预期目标
因为日常与日本人接触有限,主要通过新闻,电视,电影来分析日本人的对话,因此相对于真正的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对话会有微差。并且国内外对于日本人的自我意识的先行研究相对较少,尤其在会话方面,因此资料收集整理比较费力。
本文以日本人的会话为中心,希望通过自己的总结归纳能够得出日本人的自我意识是存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并且对日本人的生活有着一定的影响,日本并非是一个缺乏自我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