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十九世纪中后期的俄国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在社会层面,是封建农奴制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而在精神层面,传统的东正教信仰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来自欧洲的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无神论等新思想,在俄罗斯思想与文学界掀起了滔天巨浪,涤荡着人们的心灵世界。
《罪与罚》展现的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国,这一时期正是俄国最黑暗的时期,而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正是这一社会时期的缩影。在他看来,人被分成平凡和不平凡两种,平凡的人只是虱子,而拿破仑式不平凡的人,却是能推动世界,造福人类的超人。拉斯柯尼科夫希望也认为自己是第二种人,他想做英雄,成为这个黑暗世界的救世主,希望肩负起拯救世界、替天行道的使命,最终杀死了老太婆,却从此承受犯罪后的自悔和煎熬,走上救赎之路。
《罪与罚》作为一部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在问世后的一百多年里,始终被奉为经典。为现代读者所喜爱。作品缘何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它象征性地表达了人类的受难主题,激起了远远超出俄罗斯和西方世界的广大读者的共鸣。唤起了积淀在人们心灵深处的集体无意识、
通过对《罪与罚》中主人公的分析,研究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生活背景等因素,其思想的批判性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国内外对《罪与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其一是对主人公的分析,包括对其生活背景、过往经历、思想来源、犯罪动机、赎罪心理的分析。
韩海燕的《从《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杀人动机看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犯罪的思考》中,通过对主人公犯罪原因的分析,阐释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心理,并解析了该人物的思想变化过程。在杨锐的《自审的严酷与救赎的艰难——论《罪与罚》中人物的双向救赎》中,分析了主人公何以在历经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磨难之后,灵魂最终得以净化,并获得救赎。作者认为这种救赎并不是被动的,单向的,而是主动的双向的。以《罪与罚》为例揭示并探讨其中主人公之间的这种双向救赎。贾茹的《《罪与罚》中拉斯柯尼科夫的双重人格研究》中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为理论基础,分析家庭的贫穷和“超人理论”如何影响拉斯柯尼科夫的人格结构失去平衡,形成双重人格。其次,从宗教神学的角度分析拉斯柯尼科夫在同一时间和不同时间内的双重人格的行为表现,并结合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和梦境理论分析拉斯柯尼科夫的心理动态;最后,分别从索尼娅和拉斯柯尼科夫的角度分析拉斯柯尼科夫皈
依宗教、人格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
其二是对小说写作手法的分析。
周成堰在论“《罪与罚》中深刻的心理描写”一文中,深入分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梦境幻觉、变态心理、无意识行为等多种艺术手法。张斯迪的《《罪与罚》梦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中将陀氏的梦境构筑技巧与弗洛伊德的梦境运作理论作对比,认为异想天开的非理性梦境背后往往隐藏着人物的理性思想;在情节上,这些梦境描写具有复调性,梦境成为人物自我意识间对话的场所,人物思想的载体,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结构上,梦境成为建构小说双层结构的关键节点。
其三是对小说主题思想的探讨。
皇甫世奎在《《罪与罚》的晦涩主题:基督精神》中,对其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自身境遇以及该作品中的主人公的境遇进行分析,认为:隐藏于《罪与罚》中的一个晦涩主题是基督精神;只有皈依上帝,得到上帝的宽恕和恩典,人类才能获得新生。何晓鹏的《苦难与救赎评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的创作心理》中,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阐述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在的19世纪所盛行的“伟人福音”学说和作家的宗教救赎思想对《罪与罚》的创作影响。并指出作家的心底无意识和本我的冲动是作品创作的深层动因;作品主人公最终得到精神的复生正是作家自己精神的复生;是作家和作品主人公在共同创作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