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当代“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其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内容。随国家经济发展,“工匠精神”因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日益受到关注,而全国性报纸拥有广泛受众、作为宣传“工匠精神”的重要媒介之一,对促进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培养和弘扬工匠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旨在以《人民日报》与《朝日新闻》为中心,比较研究中日全国性报纸中工匠精神的宣传异同、探索日本全国性报纸对于中国当代纸媒弘扬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精神的借鉴意义、进一步促进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文明与中国制造的稳步发展。
二、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并在总体上实现小康。201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我国经济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存在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各领域发展不均衡、经济质量与效益有待提高等问题。近年中国社会频出商家为在短时间内谋得最大利益,销售大量假冒伪劣产品、欺骗消费者的不良现象。制假售假商品除价格高昂的耐用消费品外,也包括奶粉、大米等日常食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需贯彻落实“工匠精神”,扩充优秀技能人才队伍,提供优质产品以提高中国企业竞争力、打造中国品牌。
2012年11月中国政府正式提出“中国梦”,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力量,需不断完善人民精神文明建设。当前中国社会存在过度追求效率而忽视效益,过分重视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利益的社会风气。这种不良风气加快了“网红经济”的产生,使许多青少年将“网红”定位成未来理想职业选择之一、渴望一夜蹿红、一夜暴富。宣传并践行以敬业、精益、专注、创新为具体内涵的“工匠精神”、能实现个人成长进步、巩固社会核心价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注入活力、提供正能量。
“工匠精神”,本指手工艺者坚守本心,不为市场与金钱所累,不断提高产品制作技法、对产品追求完美和极致、制作高质量产品的精神追求。“工匠精神”一词,最早于十余年前出自聂圣哲,在这样的理念下,聂圣哲创办德胜-鲁班木工学校,创立“匠士学位”,培养出一流木工匠士。付守永在2013年出版的《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中指出,“工匠精神,是美国家族企业历经百年而不倒的秘诀,是瑞士品牌屹立世界之巅的利器,更是一种生命态度。其价值在于精益求精,对匠心、精品的坚持和追求,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可见工匠精神在社会广泛行业有重要意义,且随时代发展体现出不同具体内涵。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提出“鼓励企业开设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随后,除手工业外的其他行业也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当代“工匠精神”体现为一种职业精神,体现了从业者的道德与能力。
中国“工匠精神”宣传手段主要为报纸、图书、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虽近年中国媒体也通过拍摄《工匠精神》、《匠心》《大国工匠》等纪录片,对“工匠精神”进行宣传、解读,报纸因其报道内容更加客观详尽、易于保存、方便自由阅览等特性,仍是宣传“工匠精神”的重要媒介。其中,全国性报纸指以全国观点报道和评论国内外大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发行的报纸,在全国各地乃至国外有自己的记者网点和重要的新闻来源, 在全国舆论界有重大影响。《人民日报》是中国拥有广泛受众与重大影响力的全国性报纸之一。以《人民日报》为例,比较研究中日匠人精神宣传,有其必要性。
在日本,“职人”原指拥有一定专业手工技术或技能并在实际生活中参与产品制作的手工业从业者。“职人气质”即指对自身技能有绝对自信的职人的共同气质。日本职人文化可追溯至江户时代。江户时代,日本社会划分四民,社会阶层相对固定,“职人”成为手工业者的固定称谓。江户时期日本职业被细致划分,在日本社会中有许多专卖店,只负责销售某种单一物品。这种细致的职业划分在为民众提供充足就业选择、解决人民生计同时,提高了商品质量品质。职人通过从事单一商品的加工与售卖,培养出对该商品的喜爱和通晓。商品被人格化,体现出职人的个人品德。
传统手工业中提倡的精湛手艺和敬业态度,也在现代日本得到传承,职人气质成为当代日本社会文化性格之一。社会各行业间形成“泛职人”文化,因而也出现“政策的职人”等新短语。“职人”则被用于形容将自己的工作视为天职,为工作感到骄傲并且精益求精的广泛从业者。
日本“职人气质”主要通过报纸、图书、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大众传媒进行传播。《朝日新闻》在日本国内拥有广泛受众基础,是日本国内舆论导向指向标,对日本“职人气质”宣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工匠精神”与日本“职人气质”拥有相近内涵,即狭义上指手工业者对完美工艺的精神追求,广义上指精益求精、专注敬业的职业精神。其内涵的相似性是中日全国性报纸中对于工匠精神宣传比较的研究基础。
此外,中国与日本都通过大众传媒宣传工匠精神,但因中国对于“工匠精神”宣传开始时间晚,与日本相比视点较为单一,可参考宣传内容较少。另外,中国工匠精神宣传对象范围较窄,与日本同时面向国内、海外宣传“职人气质”不同,中国媒体宣传对象主要着眼于国内受众。由此可见,中国媒体当前对于“工匠精神”宣传尚不充足。
研究比较中日全国性报纸中工匠精神的宣传,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了解中日全国性报纸提出“工匠精神”的具体背景及其宣传异同,能加深中国人民对于我国工匠精神内涵的了解与认识、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实现个人成长进步。其次,探索日本全国性报纸对于中国当代纸媒弘扬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精神的借鉴意义,有利于中国纸媒完善落实宣传工作、更好发挥纸媒传递信息、引导社论作用,从而形成良好社会氛围、推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三、先行研究
工匠精神自提出以来渐渐受到关注,且在近年成为社会热议话题之一。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工匠精神做出相关研究。
(一)对中国工匠精神研究
目前中国学界对于中国工匠精神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与特征。对于工匠精神的内涵,研究者大都从狭义与广义两个角度出发进行描述,即狭义工匠精神仅以手工业者为适用对象,广义工匠精神适用于社会各行业。另外,对于工匠精神特征,研究人员多在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下探索得出中国工匠精神的特点。《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一文写道,“中国文化视域下的工匠精神体现在‘尚巧、求精、道技合一’三个方面,更多的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其次《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一文指出当代工匠精神新要求,即“精益求精的技术美学标准、根植实践的持续创新冲动与产品实现的社会荣誉”。
二,中国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也存在如鲁班一样技艺精湛的手工业者,但在当代中国,工匠精神却处于缺位状态。《我国“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重构》一文认为,当代中国缺少工匠精神有以下原因,即古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变化使长时间内生产更注重效率而非质量、当代教育存在缺陷而忽视对工匠培养、现代企业缺乏有效培训管理机制、工匠社会地位较低且社会大众对工匠精神认识存在偏差”。
三,对培育工匠精神必要性研究。研究人员通过对中国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进行探究,得出了工匠精神培育与践行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现实意义。 《我国工匠精神研究评述》一文指出,培育工匠精神“是我国产业经济转型发展、企业生存发展、学生未来就业、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培育工匠精神途径探究。《论大国工匠精神》一文指出,“要培育与传承大国工匠精神,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有优良的社会教育文化环境来滋养”。对于培育工匠精神方法,研究人员多从政府、社会、职业院校等不同主体出发进行表述,即政府应打造竞争有序市场环境、推动企业不断创新、精益求精、良性竞争;社会应加强舆论引导,创造良好氛围;相关院校进一步完善现有教育制度、完善师徒制建设。
(二)对国外工匠精神研究
当前中国学界对于国外工匠精神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德国与日本,其内容主要着眼于德国与日本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形成原因与机制。学者在《历史溯源与形成机制:德日工匠精神比较研究》中指出,日本工匠精神的产生是受神道教影响的职人文化、国家集团意识、良好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独特的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型银企关系制度、严格的行业标准这五大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的。
(三)中日工匠精神比较研究
中日学界以中日工匠精神为题的比较研究尚不充分,主要从三大角度出发。
一,以中日工匠精神具体内涵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其异同。如张馨月的《中国匠人精神与日本匠人精神的比较研究》。
二,分析中日工匠精神在教育领域影响及作用。如杨曦在《中日工匠精神教育比较》中探索得出日本匠人精神对中国工匠精神教育的具体启示;吴凯在《“匠人”精神对我国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启示》中通过分析当代中日两国大学生的"职业观"数据,得出从"匠人"精神的角度提出的改进我国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相应对策。
三,研究比较中日工匠精神对制造业或企业管理的影响与作用。如范晓雅的《匠人精神视角下对中国制造与日本制造的比较研究》。
综上所述,中国学界主要从中国工匠精神的内涵与特征、缺失原因、必要性、培育途径,共四个角度出发对工匠精神进行探究分析。同时,对国外工匠精神研究主要集中于探究德国与日本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形成机制。另外,当前对以中日工匠精神为题比较研究尚不充分,中国与日本学界暂未涉及中日纸媒关于工匠精神的宣传比较。因此,本论文探索中日全国性报纸中工匠精神的宣传异同将填补这一研究空缺、为以中日工匠精神为中心的对比研究提供另一切入角度,有其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