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の「タンビ」についての一考察_开题报告
编 辑:日语论文网发布时间:2019-04-07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对年轻人来说,“耽美”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耽美文化发源于日本,原为上世纪日本近代文学中的“耽美派”,同“唯美主义”,而“耽美”一词于20世纪60、70年代被日本漫画界引用,引申为一切“美型的男性”以及男性与男性之间不涉及繁殖的恋爱情感,成为“男同性恋漫画”(即BL漫画)的代称。随后,这种文化衍伸出了小说、广播剧、动漫、游戏等不同形式的作品,而这些作品也被统称为“耽美文化”。现如今,提及“耽美”,大多数人第一联想到的就是BL作品而不是耽美派。而耽美文化在日本成为一阵热潮的同时,由于现代网络的迅速发展,耽美文化向中国、韩国、欧洲、美国等地传播,青少年们被这种新兴文化所吸引,爱好者们逐渐形成一种群体,即为“腐女”。

与此同时,随着耽美文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其的关注也越来越高,追捧的爱好者有、理性看待者有、也不乏口诛笔伐者。耽美文化的发展受到了非常多的阻碍,与耽美文化息息相关的一群人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同性恋、腐女、伪娘等小众群体暴露在大众的目光之下,虽为小部分人所接受和理解,但在日本、中国这些有着千年文化,男女观念根深蒂固的传统国家,大部分人认为这是“可耻的”、“有心理疾病的”、“该死的”。这群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耽美文化给他们带来了一丝被理解的曙光,带给他们更多的却是旁人目光中的歧视。

国内外的学者们看到了这种文化中隐含的矛盾,于是将焦点放在了耽美文化发展的起因上,他们从传播学、心理学等角度出发深刻地探讨着这些,另外有些学者对腐女这个群体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从各个方面研究着这个群体。但由于耽美文化发展时间并不长,且这个研究课题较为大胆开放,真正投入其中的学者少之又少,且对它的研究仍停留在较表层。但无法否认的是,耽美文化的发展对日本、对中国等国家的传统观念及文化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

耽美文化在发展中受到了太多的误解,腐女、伪娘等小众团体也为世人所蔑视甚至被不公正对待,本文虽然剖析不深,但希望借此文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对这种文化的重视,消除大众对其产生的误区。随着耽美文化的发展,这已成为当今一个紧迫的学术课题。

二、文献综述: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本文通过文献调研与归纳总结的方法研究日本耽美文化发展过程及现状,从网络发展、女性地位提升、现代人审美意识的改变及世界同性恋解放运动四个方面探讨耽美文化迅速发展的原因,除此之外,本文还从“性”方面研究了腐女的心理,从“双性化”方面研究伪娘群体。

相关概念:

耽美:原指耽美主义,后为日本漫画界引用,成为BL(boys’ love)的代称。

腐女:主要是指喜欢BL,也就是YY男男爱情(即男同性恋)的女性。

伪娘:“伪娘”是源自于日本动漫界,通常上,它是指正常男性被迫女装(或自愿女装)后,达到女性化的外貌的动漫角色。伪娘拥有接近于或言等同于女性的美丽相貌、身材,同时拥有男女两性魅力。通常他们在穿着女性服饰或进行女性化的打扮后带有极强的萌属性,有的可能更胜一般女性角色。

双性化:双性化”是希腊语Androgyny 的词根andro(男)和gyny(女)的结合,意思是指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混合和平衡。

与本课题有关的主要文献有:《我国“耽美文化”的网络传播浅析》(葛志远 庞明杰 蔡为 梁青,2009)、《论互联网环境对青年亚文化的影响——以耽美文化为例》(张翼 董小玉,2013)、《耽美文化在我国大陆流行的原因及其网络传播研究》(苏威,2009)、《耽美文学探析》(姚培娜,2012)、《网络上耽美亚文化盛行的心理学思考》(宋佳 王名扬,2011)、《亚文化下的耽美小说——小女人们填补情感空缺的玩具》(王静,2010)、《幻想和改写:一种类同性恋文本的实验性书写》(刘芊玥,2014)、《腐女子と夢女子の立ち位置の相違》(吉田 栞  文屋 敬,2014)、《「腐女子」の性的自己決定について》(田原歩美,2012)、《BLマンガ研究の多様化に向けて:作品研究の概観と展望》(秦 美香子,2014)等。关于伪娘的有:《安能辨我是雌雄——基于性别角色研究的“伪娘”现象解析》(杨镜羽,2010)、《被集体围观的小众:“伪娘”的个性表达与社会纠结》(高庆,2012)等。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趋势产生的原因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

(一) 从网络传播方面分析耽美文化的文献

在耽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起最大推动作用的无疑是网络。学者们在分析耽美文化发展的原因时基本都把网络这个客观因素放在了首位。但他们对于网络“如何”对耽美文化产生影响又各有侧重。 葛志远、庞明杰、蔡为和梁青在《我国“耽美文化”的网络传播浅析》中分析了耽美文化以网络为传播主体的原因,并以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了耽美文化在我国网络中存在的问题,即耽美受众群体低龄化、耽美文化传播中的色情化与耽美文化传播对网络依附性强阻碍其产业化发展。张翼和董小玉在《论互联网环境对青年亚文化的影响——以耽美文化为例》中则从互联网的特性出发,分析互联网对耽美文化的影响,并由此管窥互联网的使用对青年亚文化的利弊。苏威在《耽美文化在我国大陆流行的原因及其网络传播研究》中通过分析耽美文化在我国网络虚拟社区中的传播特点,描摹了目前耽美文化的网络传播现状,包括虚拟社区中耽美信息和成员的特征。可以发现,这些学者基本都在通过互联网的特性来探究耽美文化在网络这个大环境下发展的问题并且提出建议。

(二) 从女性心理方面分析耽美文化的文献

从古代到近代到现代,随着政治变更、经济发展,女性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对于日本这个坚持着传统文化的国家来说是极有挑战性的。但在现在的日本,女性是完全被解放了吗?并没有。但越来越多的女性想要冲破束缚、挣脱传统女性思想的枷锁。的确,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对于自由的渴望催生出了如今许多不同的文化。加之热爱耽美文化的族群绝大多数为女性,于是,学者们很容易地便把目光投向了女性心理这个论点。在所有搜索过的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中,论述这个论点的文献是最多的,不同的学者提出了多种多样的观点。其中在《耽美文学探析》中姚培娜提出耽美小说所具有的特性恰好满足了女性对纯爱、刺激、平等独立、感官享受等方面的追求,然而这些是由于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内化而产生的,作者认为耽美文学依然是男性霸权下妥协的产物。宋佳和王名扬则从心理学的角度,在《网络上耽美亚文化盛行的心理学思考》中总结访谈及问卷结果,结合耽美受众特点分析其原因,认为女性地位提高是背景,女性内在需要是驱动力,耽美迎合女性需要是吸引力,网络传播方式提供了平台,群体影响促成其壮大。王静在《亚文化下的耽美小说——小女人们填补情感空缺的玩具》中提出耽美文化反映了女性对纯爱、自主、平等的诉求,但是叶公好龙的心态,想象与现实的混淆,大量的暴力色情充斥在文本中,使本就属于边缘文化的耽美更加不能为主流文化接受,最终只能成为小女人们填补情感空缺自娱自乐的玩具。同时,在此提及的女性对于纯爱的向往也涉及了笔者想要证明的另一个论点:现代人审美意识的提升。女性对于不涉及物质的爱情的向往也促成了如今耽美文化的产生。刘芊玥在《幻想和改写:一种类同性恋文本的实验性书写》提出“耽美”文学不等同于同性恋文学,在一定意义而言,耽美文学文本是一种“类同性恋文本”的书写:从书写对象的群体而言,它把作为社会边缘的群体放到了最耀眼和核心的位置;从性别关系来看,耽美小说文本几乎隐蔽掉了现实生活中女性的存在。男人和男人在情感,尤其是爱情和性欲的关系,在耽美小说文本中得到了一种极大的彰显,然而,却始终没有逃脱异性恋标准对于它们的规训。从这些文献中可以看到,女性地位的提高及女性对纯爱、平等及性的渴求是推动耽美文化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但学者们大多认为耽美文化是男性霸权的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只能存在在社会边缘,现在以及将来,并不会为主流文化所接受。

(三) 研究腐女、伪娘群体的文献

对与耽美文化相关的小众群体的文献较少,在其中稍多的也只有对“腐女”这一群体的研究。而许多在“从女性心理方面分析耽美文化的文献”中已经提及,以下只介绍在“性”方面对腐女心理做出独特理解的文献。

日本的女性的贤良淑德在世界范围内不夸大地说可以排到第一,但是女性的天性被束缚也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而由于日本社会的发展,女性对自由、对平等的渴望越来越强,而这种渴望第一就体现在了“性”上。吉田 栞和文屋 敬在《腐女子と夢女子の立ち位置の相違》中比较了腐女与梦女子“我”的所处位置的不同,得出腐女在阅读耽美小说时将自己处于小说之外,认为在男女进行性行为时始终是男性占据主导地位,腐女将自身代入“受”的定位时可以无痛无妊娠烦恼地享受性爱,而代入“攻”的定位时则能发动自己的欲望。田原歩美在《「腐女子」の性的自己決定について》中提出腐女虽然热爱虚构人物的同性恋却对现实生活中的同性恋兴趣缺缺。腐女的性观念是复杂而又独特的。她在69个大学生中做了调查,得出性自己决定有三个因子:性的多样性因子、性的理解因子、性的自我管理因子。而腐女对于性的多样性的接纳度也比普通人高。秦 美香子在《BLマンガ研究の多様化に向けて:作品研究の概観と展望》中通过BL漫画从幻想和现实两个方面分析女性的性欲。作者认为正是因为BL作品中没有角色,女性才可以自由地享受这种感觉而不受世俗的目光。

而在对伪娘相关的文献的检索中,笔者发现学者们对于这个群体的看法比其他的群体要苛刻得多。许多学者从消极方面分析这个群体并且提出严厉的批评。而笔者的目的是寻找对这个小众群体的优点来消除大众对他们的误解。于是笔者选择从“双性化”方面展开研究。杨镜羽在《被集体围观的小众:“伪娘”的个性表达与社会纠结》中认为家庭对孩子性别角色的认同有重要影响。“双性同体”虽然合理存在,但父母对孩子的“双性”特质的期待助长了“伪娘”双性同体的成长。作者提出应引导青少年拥有正确的性别观念,塑造理想的人格双性化。高庆探讨了社会上对伪娘群体的形形色色的看法,表达了伪娘的社会纠结。并以“伪娘”鼻祖中国“男旦”和日本“女形”为例表示伪娘与其相比只差了艺术价值,社会需要包容和尊重他们。作者还列出西方对“双性化”的研究,表明具有这种特质的男女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自我评价等方面优于单性化者。他表示伪娘不会对社会产生过大的负面影响,学者不应该彻底封杀他们。

三、总结部分(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通过对现代环境、心理、政治等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耽美文化大行其道有以下这些原因: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同时,网络的无限性和及时性使腐女可以源源不断地在第一时间从网络上获取大量资源,这无疑给耽美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第二,网络的匿名性给腐女发表作品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创作环境;第三,网络的多媒体化为耽美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动画、动漫、小说、广播剧等一系列传播方式,大大促进了耽美文化的发展;第四,网络传播的多项互动性使耽美文化受众也具有了对信息的选择权和评判权,受众在此情况下也可以成为耽美文化的传播者。其次,这个特性使腐女能够在互联网平台上通过与同好的交流寻求认同感,使她们更加积极地传播耽美文化。

其次,女性社会地位的上升也大大影响了耽美文化的发展。自古以来,男尊女卑的意识形态一直存在于东方人民的心目当中。这注定了男女不论在肉体方面还是精神方面生来就是不平等的。腐女通过描写男性和男性之间的爱情,将自己至于第三者的观看角度描绘她们心中纯粹的不涉及性繁殖的爱情,反映她们对纯爱、对自我、对平等、对女权主义的极致追求。

在社会经济、政治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在渐渐地空虚,对婚姻的目的也不再纯粹,结婚的出发点有很多种,金钱、地位等等却很少是因为爱。由于对现实的不满,一些人通过描绘男性之间不带物质因素的爱情来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这就形成了耽美文化。

如今,世界对同性恋的宽容度在渐渐地放宽,世界同性恋解放运动高涨,西方各国相继通过同性婚姻立法,这为耽美文化的发展无疑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现实环境。

除了对耽美文化发展的原因的分析,从“性”的角度分析腐女我还得出了如下结论:传统文化中认为女性应遵从三从四德,接触“性”者为淫贱。然而性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到少女青春期发育时性意识觉醒,此时她们的好奇心无法抑制,却由于羞耻无法主动去了解。通过观看耽美作品,因主角皆为男性,不会将自身代入而产生羞耻感,由此而来的负罪感也能减轻许多,这变相地满足了女性的性需求。同时,女性若代入“攻”的角色能在女性心中改变传统性行为时男性占主动地位的状况,在她们心中,她们才占据主动权,她们可以免去妊娠的危险安全地享受。

 通过对伪娘群体的分析,我发现伪娘和同性恋的区别其实是很大的。伪娘不一定是同性恋。伪娘具有“双性化”人格,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与优点。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的长处与女性的优点。他们在许多方面优于单性化者。他们往往具有较高的自尊,更富创造性,并兼具坚强、独立、温柔、细腻等各种特质。这是个人审美的表现,也是社会多元化的表现。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

(一)研究基本内容

1、介绍日本耽美文化的定义、发展历史和现状

2、分析日本耽美文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3、研究“腐女”和“伪娘”两个群体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调研与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阅读和参考大量的文献、书籍、论文等途径了解所要研究的内容现状和发展动态,在原有的成果上借鉴、创新,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然后在原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提出自己的观点,得出最终结论。

(三)技术路线

第一步,搜集和阅读大量相关资料,写出论文综述;第二步,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第三步,撰写开题报告,列出论文提纲;第四步,撰写论文初稿。

(四)研究难点及预期目标

由于这个课题所研究的文化较为新颖,相关的文献非常少且集中于近几年,其中多为学术论文,可供参考的部分略微稀少。其次,这些文献研究的方向多为研究耽美文化发展的原因及腐女的心理,从其他角度展开研究的极为稀少甚至接近没有。并且,在这些论文中有些学者在其论点中自身混淆相关定义,以致结论模糊处理。

通过本文,笔者希望能够在分析较多学者都提及过的耽美文化发展的原因的基础上,从笔者能及的较为浅显的角度去理解“腐女”及“伪娘”两个群体,消除部分世人对他们的错误理解,同时,希望能吸引更多学者关注到这种文化及这些小众群体。


上一篇:授受動詞から見る日本人の意識的な行動_开题报告
下一篇:日本における桜への意識の変遷_开题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