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童话中的女性关系_德语论文开题报告
编 辑:日语论文网发布时间:2023-04-03

本课题的⽬的及研究意义

(1)本课题研究的核⼼命题:本课题以《格林童话》龚卫国中译本,以及《Grimms Märchen》为研究对象,讨论童话中的⼥性关系。

(2)研究⽬的:结合格林童话中的各种故事可以看出,童话故事中的继⺟⼥或者是继姐妹之间的关系极其恶劣,⽽这⼀种特殊的⼥性关系都向同⼀种⽅向发展的现象,必然有着背后的根源,本篇论⽂将从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着⼿,分析这⼀现象产⽣的原因以及它所带来的影响,为⽇后的⼥性关系研究实践提供参考。

(3)研究意义:《格林童话》是由德国语⾔学家雅克布·格林和威廉·格林收集整理加⼯完成的德国⺠间⽂学,出版以来在全世界范围⼴为传播,迄今为⽌已被翻译成 160 多种⽂字出版,成为⼝⼝相传的⼉童⽂学。从世界多元⽂化传播的⻆度考量,《格林童话》极具代表性并极富研究价值。抓住其中⼥性关系的冲突和⽭盾点,进⾏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意义可以从以下理论和实践两个⽅⾯分析在理论层⾯,《格林童话》作者雅克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对⼥性关系如此描述的侧重点是⾮常值得关注的,结合当时的浪漫主义背景考虑,⼥性的地位变化也有必要进⾏研究,因此,本篇论⽂的研究是理论层⾯上对格林童话研究的扩充和丰富。同时,《格林童话》被誉为世界经典⼉童⽂学,其故事备受⼴⼤⼤众尤其是⼉童喜爱。本⽂探究其中的⼥性关系冲突,在实践层⾯上,可为⽇后的社会背景研究以及⼥性地位研究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意义。

就本课题研究⽽论,国内学者的研究集中在以下三个⽅⾯:

第⼀,对格林童话的出版和传播的研究。譬如朱洪妮(2014),《格林童话在中国的出版与研究》,以格林童话在中国的出版与传播为专题,综合传播学、出版学、编辑学的研究⽅法,阐述了格林童话引⼊中国的历史背景,分析了格林童话在中国的出版情况,最后介绍了格林童话在中国的影响,并对所谓“原版格林童话”⻛波进⾏了解释和批判,⼜⽐如杜荣(2012)所撰写的《格林童话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纪念格林童话诞⽣200 周年》⽂中,讲述了《格林童话》⾃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传播到中国并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变迁的历史。1949 年以前以格林童话译介为主,到了 50、60 年代,格林童话⼜被赋予阶级⽃争⾊彩,并被批评或误读。⽂⾰期间,格林童话的传播与接受陷⼊真空。从改⾰开放开始,格林童话才⼜进⼊了⼀个新时期,除翻译外,作品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

第⼆,《格林童话》对⼉童的教育意义。童话归根到底还是为⼉童所量身定做的⽂学读物,对当代⼉童的教育意义⼗分值得讨论。⽐如,张鹏鹏(2013),《论格林童话经典篇⽬对⼉童的教育意义》,主要讲述最具代表性最经典的《格林童话》对⼉童的教育作⽤,分析了《格林童话》是如何提⾼⼉童的认知能⼒,帮助⼉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培养他们对⽂学美的热爱。郭天⼭(2015),《论格林童话对⼉童⼼灵的启迪》,讲述了《格林童话》对⼉童认知能⼒发展以及情操的培养作⽤, 探讨了⼉童价值观⼈⽣观的塑造与童话密不可分的关系。韩颖(2014),格林童话的教育功能探析——以评价意义为视⻆,基于评价理论,从态度和介⼊系统⻆度对格林童话的态度资源进⾏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

第三,《格林童话》中⼈物形象的分析。在此可分为男性形象和⼥性形象,杨轶芳(2014),研究了童话中的王⼦意向,从王⼦⻆⾊的设定来探讨其在格林童话中意象,并与⼉童教育相结合。吴敏(2011),讨论了⼥权视⻆下的格林童话公主,格林童话正是通过如公主⼀样的⼥性⻆⾊的形塑,有意⽆意地强化了⽗权社会改造,以期她们按照男性所期盼的规约成⻓。王鲁蒙,胡晓琼(2010)则研究了格林童话中的继⺟形象,基于⼉童⽂学的三个⺟题,《格林童话》中对于继⺟形象的所有描写深刻的反映了整个社会对这⼀形象的评价,影响了⼉童⽂学读者对‘继⺟’形象的塑造。


上一篇:荣格的原型理论在黑塞作品中的实现_德语论文开题报告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