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角度看杨绛《我们仨》德译本中的翻译策略_德语论文开题报告
编 辑:日语论文网发布时间:2023-03-25

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1)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命题:

本课题以德国著名汉学家Monika Motsch所译作品《我们仨》的德译本为研究对象,基于德国功能派学者提出的“目的论”视角,探究其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

(2)研究目的:

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的转换,更多的是不同文化间的传递与交流。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文学作品无疑是其中主要途径之一。然而,中国文学在德国的译介活动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达到顶峰之后便迅速陷入低谷。直到2009年,中国作为法兰克福书展的主宾国,杨绛先生的作品《我们仨》也在此次书展上展出,才又在中德两国掀起了中国文学德译的热潮。本课题以《我们仨》的德译本为研究文本,研究其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对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旨在更好地向德国译介中国文学作品来推介中国文化,同时也为日后的文化专有项的德译实践提供参考。

(3)研究意义:

《我们仨》是著名当代作家杨绛创作的散文集,自始至终彰显着近代中国社会与文化此起彼伏之中的知识分子人文情怀。其译者莫宜佳Monika Motsch是德国著名汉学家和翻译家,她热爱中国文化,多年来,她笔耕不辍投身于中国当代文学德译的事业中。同时,她与作者杨绛先生及其丈夫钱钟书是好朋友,钱钟书最欣赏Monika的翻译,他的众多小说中唯独德译本有作者序,可见作者与译者的交情。选取这样一位译者的作品作为分析文本,确保了分析对象的可靠性。该课题研究的具体意义可从以下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

在理论层面,德国功能派学者提出,翻译的立足点在目标读者和翻译任务委托者身上,特别是放在目标文本在他们所属文化中的功能上,译者必须根据目标文本在目标文化中所要承担的功能来决定在翻译中应当采用何种方法和策略。该学派的观点在理论层面上为本课题提供了支撑。

《我们仨》中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表达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民族特有的文化词汇,从方言、谚语俗语到古诗词。丰富的语料确保了分析的全面性、系统性,可为日后的文化专有项德译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意义。

基于“目的论”的研究视角,以《我们仨》莫宜佳的德译本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总体框架:

本课题研究总体上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介绍功能派目的论

第二,介绍《我们仨》这部作品,作者及德译本译者

第三,介绍文化专有项的概念、分类以及其在《我们仨》这部作品里的体现

第四,介绍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以及在《我们仨》里的实例

第五,量化的表格统计各类文化专有项使用的翻译策略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对文化专有项分类的探索及其在《我们仨》莫宜佳德译本中翻译策略的应用与体现。


上一篇:从《审判》看卡夫卡笔下人类的生存状态_德语论文开题报告
下一篇:德国媒体对中美贸易争端的相关报道研究_德语论文开题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