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阿加莎·克里斯蒂,英国女侦探小说家、剧作家,三大推理文学宗师之一。她一生写了80余部推理小说和短篇故事集,被尊称为“推理小说女王”。据吉尼斯世界纪录统计,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人类史上最畅销的著书作家。而将所有形式的著作算入,只有《圣经》与威廉·莎士比亚的著作的总销售量在她之上。其著作曾翻译成超过103种语言,总销突破20亿本。她的小说充满了奇妙的构思、精妙的人设和独特的背景,其独具特色的叙事技巧更是为读者所津津乐道。
小说《无人生还》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被人们誉为其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兼具“童谣杀人”模式和“暴风雪山庄”模式,在侦探小说的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无人生还》最初于1943年由作者本人改编成话剧上演,后来这个故事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在不同的年代改编也一直没有中断,未来的改编也仍在继续。日本版电影《无人生还》改编自同名小说,是原作在日本的首次影像化,于2017年3月25日播出。
就目前而言,关于小说《无人生还》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侦探小说中的体裁创新与侦探小说的艺术特色进行研究。《无人生还》属于孤岛杀人,是本格流派的典型特征,开创了“童谣杀人”模式和“暴风雪山庄”模式。但是故事中却又没有侦探,分别以每个人的视角叙事。在这过程中,逐人死亡、相互猜疑的情节次第展开。克里斯蒂在自传中提到这本书“线索既清晰明快又令人迷惑不解,可解释又合情合理”。
二是《无人生还》非但在情节构思和叙述技巧上有其独到之处,更超越了解谜和彰显正义的传统侦探文学主题。例如黄巍(2011)中提到《无人生还》这部作品通过在人物塑造、叙事视角和故事类型方面实验性的尝试,实现了小说主题的多义性。侦探小说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在解谜游戏和善恶斗争的旗帜下也无法脱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及复杂的人性。
然而,在先行研究中对于小说《无人生还》与其影视改编与文学作品再创造进行研究的相对较少。罗芳(2016)中提到1965年英国拍摄的《童谣谋杀案》保留了两人生还,将结局“光明化”,完全失去了原小说的神韵;1974年四国合拍的版本将故事背景设置在伊朗沙漠中的旅馆,只借用了小说的故事概念;1987年苏联版本的《十个小黑人》,虽然故事忠于原著,但人物主次不清,刻画无力。2015年BBC创作的三集电视剧成为第一个采用原著结局的英语国家影视改编版本,比以往翻拍的作品都显得更加精良,建筑和服装颇具英伦气息,但整部剧也只能算是中规中矩地还原了故事,人设和推理上都比较弱,让该剧只见“故事”不见“悬念”,失去了原小说中呈现出的每个环节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特点。
2017年日文版《无人生还》由于上映时间较新,并无人对其进行研究。因此,从小说《无人生还》与其日文版电影的对比的角度进行研究就具有一定的价值和现实意义。笔者旨在通过关于小说原作和其日文版电影的对比研究,分析推理故事剧情、登场人物形象及故事叙述风格,指出日文版电影将故事的舞台搬到日本之后,充分展现出的日本本土化和充满时代的特色。
2、课题任务、重点研究内容、实现途径
课题任务:
本篇论文旨在通过关于小说原作和其日文版电影的对比研究,分析推理故事剧情、登场人物形象及故事叙述风格,指出日文版电影将故事的舞台搬到日本之后,充分展现出的日本本土化和充满时代的特色。通过日文版电影中对于原作中部分的人物身份及情节的改动进行比较,包括原作中和日文版电影中主角女教师和犯罪者法官形象的对比,着重阐述具有日本特色的女性形象和对正义与犯罪的思考,指出日本版电影相比于原作强化了推理过程的作案手法和场景再现,弱化了原作的人物描写和核心批判的特点。
重点研究内容:
首先,分析推理故事剧情、登场人物形象及故事叙述风格,指出日文版电影将故事的舞台搬到日本之后,充分展现出的日本本土化和充满时代的特色。其次,通过日文版电影中对于原作中部分的人物身份及情节的改动进行比较,包括原作中和日文版电影中主角女教师和犯罪者法官形象的对比,着重阐述具有日本特色的女性形象和日本审美中对死亡的思考。最后,通过研究、综合、归纳,指出日本版电影相比于原作强化了推理过程的作案手法和场景再现,弱化了原作的人物描写和核心批判的特点。
作为英美侦探小说的代表作品,小说《无人生还》非但在情节构思和叙述技巧上有其独到之处,更超越了解谜和彰显正义的传统侦探文学主题。本篇论文在研究克里斯蒂推理小说影视改编的基础上,非常深刻的认识到在新媒体时代如何传承和弘扬名著中的文学精神并加入新的时代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