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失独老人现状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编 辑:日语论文网发布时间:2022-03-09

1.选题背景说明 

中国和日本同属于东南亚文化圈,不仅重视老人的生活,还十分关注其精神层面,因而有着基于孝道思想的家庭养老模式。然而随着少子高龄化问题的发展,这种传统的养老模式受到了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在中国,由于独生子女政策和儿女早逝,导致很多老人老无所养,老无所依,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群体:失独老人。如今在日本,由于养老体系完善和福祉政策健全,老人在医疗,年金,住宅和生活上都有所保障,即使没有儿女抚养,也可以实现生活自理,因而比较成功的实现了家庭养老模式的转变。

在少子高龄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我国养老本身就是一个严峻的问题。针对失独家庭,现行的国家计生特别扶助政策对于数量庞大的失独家庭来说是不够的。失独老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面临的困难不仅有养老问题,更多的是心理问题。随着老年人口高龄化,高龄老人独居率上升,生理不能自理人数增加,家庭养老的经济负担和生活照料负担日益加重。目前该类失独家庭的数量已经超过百万,其中部分来自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这些家庭正在步入养老阶段,由于失去子女,他们不仅失去了养老基础,还失去了精神寄托。由于情况特殊,失独老人较难入住养老院,故而部分老人选择在寺院的安养院养老,同时借由宗教的力量来求得内心的解脱。

仅靠寺院来解决失独者养老和心理建设问题,是不可能的。必须在充分研究其现状和借鉴日本的福祉政策基础上,兼收并蓄地运用社会力量来共同解决失独者老人生活问题。但是中日两国之间在经济(人均收入水平)、政治(政府政策、法律法规)、文化(宗教信仰、价值观、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日本实行的制度和政策并不一定能在中国也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这就要求政府充分了解失独老人的生活现状,并结合中国的国情,选择适合于我国失独老人的制度和政策,帮助其解决面临的问题。

2. 选题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隐患于近几年初显,相关研究还比较少。但是根据中国卫生部的调查数据可以发现,目前中国15岁到30岁的独生子女总数大约1.9亿人,这一阶段的死亡率为万分之四,按此比列可推断出中国每年新增失独家庭约7.6万个。其中来自乡村和社会底层的家庭占比例较大,养老问题比较突出。7月10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发布了《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主要数据报告》,报告表明农村养老保障覆盖率只有34.6%,月均养老金74元,仅为城市老年人平均月退休金(1527元)的近5%。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表示,《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已经关注到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未来居家服务机构将为失独老人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尤其是“长期照护服务”将对失独老人有所倾斜。

另一方面,日本是一个拥有悠久家庭养老历史的国家。二战结束以前,“家”制度在日本起主导作用,家庭是老年人资源、援助系统的核心,老年人生活所必需的资源和援助基本上都是由家庭来保障的。但是,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报告指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日益发展以及劳动流动性增大的趋势表明,关于老年人在家庭中的作用的传统观念在发生重大变化。就世界范围来看,家庭所负担的为老年人提供的传统的照顾和满足老年人需要的全面责任正在削弱。”随着经济社会的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家庭规模缩小,家庭结构趋于简单化。

第二,人口老化的迅速增长,社会和家庭经济负担并重。随着老年人绝对数目的增加和所占比例的提高,社会保障经费开支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是势必加重了家庭养老的负担,家庭所承担的赡养老年人的责任也越来越重。

第三,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所谓家庭功能就是家庭对于内部成员和社会的价值和贡献,亦即家庭对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能起哪些作用。

第四,日本妇女生活方式的变化。

2000年4月1日,日本开始实施护理保险制度。它的口号是“由全社会支撑老年人”。护理保险制度提供的服务保健、医疗、福利在内的综合服务,主要有两个方面:居家服务和设施服务。

日本家庭养老养模式的转变与少子化、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密切相关,是日本对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社会养老的完善与发展需要雄厚的资金做保证。如果要照搬日本的养老模式,那么巨大的养老资金缺口将是我国失独老人养老问题的瓶颈。因此,我国在发展和完善社会养老的同时,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失独老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双方需求

3.论文的立意、研究思路、角度和研究方法 

本文从中国失独老人养老问题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失独老人现状进行调查,比较日本地方城市的老年人社会福祉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等,总结中日两国经济,政治,文化异同的基础上,研究有助于推进这一特殊人群的生活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本文以中国失独人群为研究对象,对部分失独老人采取网络问卷调查来界定失独老人的概念、产生原因及其现状。并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加龄效果等理论成果重点研究失独老人的心理发展和主要矛盾特征。通过对比日本现有的高齢者保健福祉计划和介护保险事业计划等具体方案政策研究,针对中国特殊国情做出相应的调整,最后总结出能够改善我国失独老人健康生活,提升其生活价值,并构建服务于这一特殊群体的特别福祉设施及介护方案,从而全方位推进我国关注失独老人生活和关爱心理健康改善事业发展。

本文具体用到的研究方法有:个案分析、问卷调查、比较公共政策、文献资料、经验总结等。本文重点以日本的社会福祉和保障政策为参考,分析中日两国在养老问题上的异同,总结出在吸收借鉴日本养老政策时应作出哪些取舍。

4.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在少子高龄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养老本身就是一个严峻的问题。针对失独家庭,现行的国家计生特别扶助政策和仅靠寺院来解决失独者养老和心理建设问题,对于数量庞大的失独家庭来说是不够的。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充分研究中国的现状、国情和借鉴日本的福祉政策基础上,兼收并蓄地运用社会力量来共同解决失独者老人生活问题。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随着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多年的实施,其负面影响也在逐渐显现,由于缺乏社会关注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这一隐患也正在影响我国老人晚年生活和心理健康,所以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十分重要,一方面可以加强社会对失独老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理解和认识,唤起对失独老人生活保障和心理健康的关注,另一方面可以推动国家相关政策法律的发展和落实,来切实保障这些曾经为国家独生子女政策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人群的晚年利益。


上一篇:日企的本地营销策略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