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千只鹤》中太田夫人之死探究日本人的死亡意识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编 辑:日语论文网发布时间:2023-02-15

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日本现代作家川端康成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之一《千只鹤》以超然淡雅的笔触塑造了众多具有日本社会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其中“太田夫人”这一人物形象不仅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还阐释了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哀愁,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日本民族普遍推崇的“死亡即美”的观念。川端康成的文学之美形成于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对于文化的深层解读,其死亡意识与对美的无限追求是密不可分的。该小说从情节来看讲的是一个悲哀的乱伦故事,已故的茶道师、其儿子菊治都和太田夫人有染。太田夫人满含愧疚自杀后,其女儿文子又延续了母亲的角色,继续与菊治保持着暧昧的关系。小说中多次描绘了太田夫人的死亡,在作者看来,这种自杀行为是对灵魂的净化,消灭了其难以饶恕的原罪,它是美与丑的相互转化,亦是新生的开始。

并不仅仅是川端康成有着这样的死亡观念,在日本文学中,但凡有一定造诣的文学家,其作品无一不对“死亡”“自杀”这样的主题有所表达。在日本的发展历程中,自杀早已被认定为是一种民族特性。又文字记载的文献中就有数量极多的自杀记录存在。追溯到武士时代,无畏、复仇、剖腹等等都是死亡意识的集中体现。而这种“以死为生”、“以死为美”的独特思想早已潜移默化到了日本民族的心灵深处,甚至于成为了社会准则、道德观念的一部分。

国内研究状况

余娇娜的《日本文学中死亡意象的心理分析》从心理学的精神分析和意象象征角度研究总结了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和村上春树这三位作家的作品、自杀行为及其背后的东西,从而深度剖析了日本人的死亡心理。金顶立、聂君婧的《浅析日本小说“千只鹤”的死亡意识与民族特性的关系》立意于《千只鹤》的独特审美视角,解读了小说中蕴含的“虚无”的审美意境和小说所反映的日本民族性与死亡意识的关系。王艳凤在《论川端康成文学的“死亡”主题》中指出川端康成作品中不断出现的“死亡”现象反映着他的人生观和美学观,同时也表现出了人生无常的生死观念、以及死之亦真亦幻的美。殷润兰的《从日本自杀现象审视日本民族特性》将日本人的自杀现象与日本民族的特性相联系,研究统计得出日本人自杀的主要原因是文化、社会状况、家庭情况和生活方式。崔慧玉在《由自杀现象看日本文学中死亡意象心理——以三岛由纪夫及其作品为例》中指出,日本民族对死亡有着毫无恐惧甚至是追求、向往的态度,死亡精神是他们个人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日本文学所体现的重要内容。郑宪心的《日本人自杀行为背后的文化因素探析》,作者从日本人对自杀者的宽容、日本人自卑的处世哲学、日本人“死亡即美”的观念等角度解读了日本人在生死问题上特有的文化心理,即死是生之延续,死是道德的自我完善,是一种修身律己的行为。

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恩在《菊与刀》用菊和刀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全书涉及了日本文化的多个方面,如战争中的日本人、日本人的等级划分、洗刷罪名、自我修养、耻感文化等。美国人约翰·内森的《无约束的日本》分析了战后的日本人的心理变化,将他们在天皇制度崩溃后找不到自我时强烈的焦虑感和虚无感描绘得淋漓尽致。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文学的发展历程常常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心理。日本人对死亡的理解、对自杀的宽容甚至于是向往,几乎都能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日本是世界上自杀率极高的国家之一,纵观其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日本人对于自杀的从容态度已然成为了一种民族特性。在特定的背景下,死亡被日本人认为是一种精神胜利,一个人最体面的事情就是从容面对死亡。以死来逃避现实、获得新生的愿望体现了日本这个民族对人生、社会等问题的独特理解和认知。本选题从诺贝尔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经典作品《千只鹤》入手,分析其形象特点、思想倾向,结合实例探究日本人的自杀心理和死亡意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了解日本文化和日本人很多的独特行为方式等等,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包容彼此的文化差异,从而促进中日两国的友好交流。


上一篇:分析《春琴抄》中的日本等级制度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下一篇:东野圭吾作品中的青少年形象_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