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岩井俊二是日本著名导演,曾执导过《情书》、《燕尾蝶》等电影。以其独特的个人风格和纯净的画面在电影界占据一席之地,而被称为“日本新电影运动旗手”、“纯爱电影教父”。岩井俊二,除电影人的身份之外,还是一位以细腻语言见长的新生代作家。几乎他所有作品都被拍成了电影,但有一部小说是例外,那就是这部极具想象力的小说《华莱士人鱼》。岩井俊二的《华莱士人鱼》中有一个特殊的人物形象,那就是贯穿全作的人鱼。人鱼形象虽然并不是岩井俊二的独创,但是却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国内外有很多从不同角度对人鱼形象进行的研究。1989年,学者神谷敏郎就出版了名为《人鱼博物志》的专业书籍,并在其中总结了日本历代以来的人鱼形象变化。学者九頭見和夫也于2005年发表了题为《江戸時代の「人魚」像》的文章,此文借江户时代的民间故事与文学作品中的描述,还原出了当时人鱼形象的代表性特征,并总结出这一时期人鱼形象在细节上的微妙变化。2000年熊本大学的掘田真纪子在《小川未明「赤い蝋燭と人魚」論 : 伝承説話の影響と創作的付加をめぐって》一文中,对小川未明代表作《红蜡烛和美人鱼》中的人鱼形象进行了考据,并分析了日本民间故事和西方童话对这一形象的影响。2011年日本学者九頭見和夫在《日本の「人魚」伝説 : 「八百比丘尼伝説」を中心として》一文中,也通过分析八百比丘尼的形象,对这一传说在日本传播的时代和地域进行了考证。
2006年长春工业大学张瞳的论文《从人鱼形象的变迁看西方对日本的影响》,则以"人鱼"为例,把以《海的女儿》中"美人鱼"的形象作为出发点,在考察日本人鱼形象演变的同时,探究江户时代末西方对日本的影响。2015年广州美术学院的田春在《中国古代人鱼图像与传说的互释与演进》 中,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古代的人鱼图谱,举出《山海经》、《洽闻记》和《博物志》中的人鱼形象典例,并总结了中国从仰韶时代到明清年间人鱼图像的发展及演变过程。2015年东北师范大学的曲妍在《从主题学视角浅谈人鱼故事——以〈少女温婷娜〉、〈海的女儿〉、〈红蜡烛与美人鱼〉为例》一文中,以三部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为例,总结出这一题材的故事脉络和相同的母题,分析了相同主题中所阐释出的不同意义。
以上可以看出,先行研究大多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文学作品入手,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对作品中出现的人鱼形象进行考据;二是对人鱼形象的发展和演变过程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总结。
与本论文的研究主题比较类似的是2014年西南大学的任丹灵的《论岩井俊二对〈华莱士人鱼〉人鱼意象的影响》。任丹灵对岩井俊二笔下的人鱼形象进行了简要分析,重点论述了他对这一形象的创新和颠覆,并得出了岩井俊二想借人鱼形象传达自然意识和人性回归的结论。其论述角度立足于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对人鱼本身形象的特点则论述较少。
关于文学作品中人鱼形象的研究,国外也有许多先例。而关于人鱼形象的发展变化研究,在日本也受到了学界的青睐。
从以上先行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文学作品中人鱼形象的研究虽然不少,但对《华莱士人鱼》一书中的人鱼形象研究还很是匮乏。本文旨在从《华莱士人鱼》中的人鱼形象入手,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作品中人鱼形象的特征,总结出这一形象与日本及西方其他文学作品中人鱼形象的不同,并探讨该形象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首先,岩井俊二在国内为人所熟知,常常是建立在他电影导演的身份之上。曾执导过《情书》、《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等电影作品的他,不仅以艺术性的叙事和唯美的画面见长,故事的文艺情节和超人的想象力也使他成为可以与王家卫比肩的电影鬼才。而岩井俊二的另一重身份是一位小说作家,他指导的大多数影片都是由自己的小说作品改编。只有一部小说作品《华莱士人鱼》,未曾被搬上过大荧幕,也极少为中国读者所知。因此选择这部小说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岩井俊二在小说创作方面的建树;另一方面是为了分析这部作品在其所著作品中的特殊性及其中独特的人鱼形象。
其次,人鱼形象一直是文学作家们所青睐的选材对象,不仅由于其神秘性和不可知性,更在于其可塑性。中西方对人鱼形象的描述大有不同,在各种文学作品中也可窥见一斑。而日本文学作品中的人鱼形象,一直被视为是东西方人鱼形象的集合体,而《华莱士人鱼》更是为这种意象赋予了新的生命和诠释方式,因此更具代表性和研究意义。
最后,在文学作品中的人鱼形象分析方面,国内外的研究都大多集中于热门的童话作品和小说,例如小川未明的《红蜡烛和美人鱼》等。而对《华莱士人鱼》中人鱼形象的分析则鲜有先例,因此通过这部小说入手,能够进一步扩充大家对人鱼形象的理解,引发更深的思考和想象。